从节粮减损答卷看山东的智慧与担当

2021-09-10 06:57:25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黄敏

责任编辑:卢卫美
从节粮减损答卷看山东的智慧与担当

  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示范中心(商河)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刘玉乐 摄

  再有1个月,滨州市惠民县农民杨秀平种植的玉米就将迎来丰收。在刚刚过去的麦收季节,杨秀平管理了269天的400亩“济麦44”,通过联合收割机仅一天半就完成了收获。销路也不愁,直接供给当地的面粉厂。

  眼下,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已在济南拉开帷幕。提到粮食减损,种地26年的杨秀平感慨颇多。如今,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种子越来越优质,机损率也降低,多因素作用下,他的收入自然上涨。

  这是山东广袤大地上辛勤耕耘的农民的代表,从他的故事中,山东粮食增产减损的实践可看到一二。事实上,在节粮减损这张答卷上,山东还给出了更多答案。

  农业“芯片”从源头增产

  “一粒种子,就是农民的全部。光靠着‘汗滴禾下土’不管用,还是得有好种子。”这是济南市章丘区刁镇街道茄庄村杜向来的农业种植“真经”。在多年的种植中,杜向来发现,种子没有经过改良,不但很难增产,反而因为种子退化、病虫害等原因,产量越来越低,这曾让他十分苦恼。

  后来,通过试种“济麦22”“济南17”等新品种,他发现,“济麦22”抗寒性好、抗倒伏,籽粒饱满,一亩地能收500至600公斤小麦,远远高出之前的亩产。

  杨秀平的致富路,也与种子有关。2016年,他试种了20亩“济麦44”,如今种植规模已达400亩。他成立的合作社与当地面粉厂签约订单农业,带领农户种植“济麦44”规模达5000亩。像他这样的种植大户,不增加水、肥等管理成本,只是换换种子,一亩地就可增收100多块钱,400亩地纯收入就增加4万多元,这笔账划得来。

  在杨秀平的家乡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的订单农业规模更大,优质小麦订单种植规模达200万亩,带动周边35万农户年增收益5.1亿元。

  由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发培育的“济麦”种子,已成为中国大地上不少农民的选择。

  像这样的好种子,山东还研发培育了不少,比如,山农系列、烟农系列、登海系列等一大批小麦、玉米高产稳产品种被选育推广。全省已发展优质粮食种植面积620万亩,新增优质粮食500万吨以上。得益于良好的科研力量支撑,小麦、玉米、大豆、高油酸花生油四大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纷纷落户我省。

  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中70%以上是保护品种,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作为农业的“芯片”,一粒好种子不仅能为农民带去丰收,对于所需的生产要素也是一种节约。比如,我国2亩耕地大概生产1吨粮食,耕地产出高,本身就是对土地资源的节约。

  智慧机收减损5.3亿斤小麦

  每年种植400亩地,对于50岁的杨秀平来说,并不吃力。“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设备越来越先进,大大解放了农民。”杨秀平说,比如,播种实行宽幅精量播种,播下去的种子不再是一条线,而是相隔10厘米宽的苗带,这样的种子长成庄稼,秆壮、穗大;打药、灌溉、收割也都机械化,400亩小麦仅用一天半就收割完。

  济南市长清区孝里三村村民董峰也有相似感受,种着40多亩地,还有合作社帮忙管理,相比多年以前轻松多了。从去年开始,董峰开始种植“济麦22”,采用精量播种机播种,所用种子每亩比原来省了20多斤,从今年麦收情况看,产量并未减少。

  今年麦收期间,董峰的40多亩小麦只用了4个小时就由收割机全部收割完毕。收割效率高了,机损率也明显下降。“收割机还安装了驾驶辅助系统,自动规划路径,实现了无人驾驶,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粮食损失。”董峰表示。

  这样的夏收景象可谓山东智慧农业的缩影。2020年,济南小麦、玉米机收减少损失1%以上,合计3100万公斤;通过精播精种技术,小麦每亩播种量平均降低近40%,每年节约粮种3000万公斤。

  放眼山东,2020年,山东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95%,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据公开数据,今年山东省小麦总产527.4亿斤,按小麦收获环节损失率(综合各县小麦机收大比武赛场和随机抽测数据)1%估算,比2%的作业质量标准低1个百分点,相当于挽回小麦损失5.3亿斤。

  产后服务节粮减损64.4万吨

  除了种植、收获环节越来越智慧,山东在粮食产后的存储、处理等环节,也为农民提供了诸多便利。

  家住枣庄市滕州市八里堌堆村的丁广玲,种着300多亩地。今年他种植的小麦收割后就直接送往附近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鲁滕粮食储备库有限公司进行“代处理”和销售。

  在丁广玲看来,这非常划算。这家粮库不仅免费提供粮食晾晒,也过滤粮食杂质,处理好的小麦卖给粮库,每斤比市场价高1.5分至2分钱左右,对种植大户来说,增收比较可观。

  据公开信息,在德州武城县李家户镇,不少农民已有了“粮食存折”,可将粮食存到“众祥粮食商行”,还能选“活期”还是“定期”。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19年粮食及农业状况》指出,全球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供应链环节内损失的粮食约占总产量的14%。在这方面,山东多措并举推进节粮减损。优化粮食运输方式,应用自动化、智能化粮食物流装备和出入库设备,按照我省粮食年均流通量3000亿斤计算,年均减少损失约9亿斤,增收11.7亿元;“藏粮于技”,储粮损耗年均减损约1万吨,增收约0.26亿元;开展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为农民开展粮食产后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服务,降低农民损失。

  比如,一般农民自行处理的粮食损耗率在8%至10%之间,泰安市肥城市山东富世康工贸集团建立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通过“代干燥”“代储存”等服务,使农民粮食损耗率降到1%,年可减少粮食损失280吨,增加农民收入65万元。

  放眼整个山东,2020年以来,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清理烘干粮食1613万吨,节粮减损64.4万吨,价值16.7亿元。不仅如此,山东“藏粮于民”,累计发放农户科学储粮仓98.8万个,每年可减少粮食产后损失4.9万吨,按市场价格测算减损增收近1.27亿元。

  “吃干榨净”每一粒粮食

  从粮食全产业链看,加工也是节粮减损的重要环节。

  一粒小麦收获后,产业链能做多长?山东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给出的答案是500多种。

  目前,中裕已实现“基地种植→工厂加工→废弃物利用→液态饲喂→生猪养殖→沼气热电联产→有机肥→小麦种植、蔬菜种植”的农牧产业综合循环模式,诠释了全产业链循环利用的节粮模式,实现“粮头食尾”“吃干榨净”。

  9月8日,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新黄河记者,比如,就小麦麸皮而言,他们改变粗放单一的加工方式,提取高品质膳食纤维,配制出高纤面粉和高纤挂面等。每吨价值1800元的小麦麸皮,加工成高纤维产品后,每吨价值可达3万元。

  无独有偶,德州市发达面粉集团引进国际先进制粉设备,改进制粉工艺,减少小麦的破损率,出粉率从77.8%提高到79.3%,按日加工小麦2000吨计算,一年可节粮0.75万吨,相当于增加1.5万亩“无形良田”。

  青岛天祥食品金喜燕制粉公司提高面粉中膳食纤维营养素,实现适度加工,降低损耗量,每年多出面粉3000吨……

  在粮食深加工领域,众多鲁企已给出将粮食“吃干榨净”、减少附产物浪费的成功路径,节粮减损成绩单亮眼。

  据测算,如果我国粮食减损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减少损失650万吨,可养活约1600万人。节粮减损就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粮田”。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和全国粮食主产省份,已连续十八年增产丰收,粮食产量稳居全国第三位。如此富饶多产的山东,在粮食产量不断刷新的同时,也一直孜孜不倦地提升节粮减损的空间。在我国粮食安全和节粮减损的答卷上,贡献了山东的智慧与担当。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黄敏

责任编辑:卢卫美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