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接近下午上班时分,山东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像往常一样病人如梭,他们在等着医生带他们远离病痛。但内分泌科的一间诊室,患者却再也不能等到他们的坐诊医生。
在杨文军家中,他与妻子杨旻的合影旁有一枝月季花。这朵月季花是他去世后开放的,杨旻说这是家中的月季花第一次开得这么大。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郭尧 摄
“尊敬的各位患者:原谅我不能为大家服务了,这两年我老思考怎么给大家开又有效又便宜的药方,中午饭都吃不上,可累坏了……我在天堂保佑大家,大家好好过日子,路慢慢走,要享受生活,再见!”杨医生最后的“医嘱”在网上流传,感动了无数人。11月18日,杨医生的妻子杨旻在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说:“丈夫生前是一位中医科研上的‘苦行僧’,对中医事业一片痴心,去世后家里留的遗物中最多的就是各种药方。而他由于经常无暇吃饭,中午吃饼干果腹。”
妻子用丈夫口吻发“医嘱” 只为收集生前点滴
11月18日,杨文军医生去世后的第14天,他的妻子杨旻还处在失去丈夫的悲痛中,采访中她几度哽咽。家中杨文军医生的遗像已经撤去,替换上了杨医生和妻子杨旻的合影,合影前花瓶里插着一枝月季花。杨旻说,这朵月季花是在丈夫去世后开放的,家里的月季花第一次开得这么大,所以她插上这朵花以示对丈夫的怀念。
手机里最多的就是药方
事发突然,在整理丈夫遗物时,她才发现原来能缅怀丈夫的遗物是那么少,手机里没有他的视频,没有他的生活照,有的只是丈夫生前拍下的一张张药方和病历。“我们家很少有娱乐,我丈夫生前白天上班,晚上总结病历,还要做科研研究,他把自己献给了他的病人和中医事业。但我们都很理解他。”
杨文军医生在国外留学的儿子没能及时赶到,见爸爸最后一面。这无疑成了杨旻心中的遗憾:“两年前,孩子出国留学,其间因为疫情一直没能回家。因为离家两年多,在孩子眼里爸爸变得有些陌生,他想了解爸爸,但又无从了解,因为爸爸生前的影像真的很少。后来我们就想,文军平时和患者相处的时间比我们还多,最了解他的应该是他的患者。所以我们就在他的问诊平台上以他的口吻发了这么一条‘医嘱’。在告知患者,丈夫不能再给他们看病的同时,请求他的患者们能把他们了解的文军的点点滴滴告诉我们,以让我们家人多了解他,缅怀他。”
杨医生离世的消息引起患者关注,患者自发发布了很多悼念文章,转发这条医嘱,给予了杨医生很高的评价。后来,这条“医嘱”在网络流传。认识杨医生的、不认识杨医生的人都在网上表达对这位好医生的哀思和尊敬。“救了别人却忘了保护自己,平凡又伟大”“无言可表,泪水夺眶而出,杨医生走好”“我们医院的老师,听说是一个特别好的老师,中午把饭卡给学生,自己在诊室啃压缩饼干”……
他的最后一个快递是压缩饼干,因为中午经常忙得没空去吃饭,常在办公室啃压缩饼干。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郭尧 摄
一些病人也在网上回忆了找杨医生就诊的经历。一位病人回忆:“我因甲亢住院,走进内分泌病房接诊我的就是杨文军大夫,因为第一次住院心里还害怕,眼里含着泪花。杨大夫看出我的心思,他说:‘你不用害怕,叫你住院就是为了让你快点好起来。’这句话至今还在我脑海里回荡,因为当时听了他的话恐惧感一下就没了。住院期间,他有空就到病床前了解我的病情、吃药的反应、查看检查结果,非常认真,说话态度也特别和蔼。住院11天,我的甲亢指标直线下降,这个结果我非常满意……”
对于患者和网友的反馈、评价,杨旻说,她非常感谢、感恩,有这么多人在怀念丈夫,让她觉得丈夫并没有走远。
他爱开小药方 把学问写在大地上
“那天马上要下班了,三楼挂号的都下班了,杨大夫还是让我在二楼挂上号给我看完,让我少跑了一次。这种为患者着想的精神先赞一个,冲这种医德,医术也错不了”“我两月找过四个中医生,吃过四五十服药都无效果,在杨大夫这里吃了五服中药就有明显效果了。而且杨大夫非常有耐心,中午快下班了还在耐心询问病情”……很多病人在回忆文字中都有对杨医生加班诊病的描述。
杨文军生前留下的照片很少
殊不知,这是杨文军医生坐诊的日常。中午,因为时间紧张,他很少到医院食堂吃饭,经常拿饼干充饥,生前最后一个快递就是一大箱压缩饼干。但杨旻直言,她对丈夫的这个行为“既气愤又悲伤”,因为她认为自己的丈夫本身就是内分泌科医生,更知道吃什么东西对身体好,什么对身体不好,但还经常这样凑合着吃,透支了健康,“爱人而不惜己”。
在杨旻看来,丈夫把一生心思全扑在了中医的学术研究上,有时可以说有些“单纯”。在为辗转多地求医无果的病人治好病后,杨文军会回到家给妻子“炫耀”,那是一种帮助病人脱离病魔后真挚的快乐;当中午无法去食堂吃饭,妻子善意嘱咐可以让规培医生帮忙买饭时,杨文军只是淡淡地说一句:“人家是来学习的。”
在她对丈夫的追忆中,充满了太多的可惜。她觉得,丈夫是一个志向宏大的人,他想把中医事业发扬光大,和西医“掰掰手腕”,想做一个名中医。为此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天天都是4点起床,翻看医书、研究中医验方,比考研的学生还勤奋。可惜他英年早逝,壮志未酬。杨文军曾说,“像肿瘤等有器质性病变的病,中医无法撼动西医,但对于一些亚健康的慢性疾病,中医应更有作为。”在志向的引领下,杨文军醉心于学术研究,总会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以便把平时的临床经验及时记下总结。
研究的是大学问,但他却开出了一副副小药方。杨文军曾说,“研究对患者既便宜又有效的药方,发挥它简、验、便、廉的作用,才是真正把学问写在了大地上。”
所以他生前一直在用小药方为患者解决大问题。好药方,一碗汤,坏药方,药一筐。“曾经有一位患者来找他,说他开错药了,因为不相信怎么可能七服药才花了百十块钱。平时看病他能为患者省钱就省钱,常常询问患者家里是否有生姜、大枣,如果有就不开了。”杨旻回忆。
父亲生病他整夜陪床 第二天照常上班
生前,杨文军总说因为工作亏欠家人很多。但在杨旻眼里,丈夫已然做得很好。对父亲,他是一个大孝子。每次吃饭,只要是父亲喜欢吃的菜,他一筷也不夹。有时杨旻对丈夫有些嗔怨:“难道我做的菜不好吃吗?”杨文军就抓紧哄哄妻子:“你做得挺好。”然后赶紧夹上几口,再给父亲留下。
2018年,父亲因病住院,在住院的40多天里,杨文军每晚都会在医院衣不解带地贴心伺候,第二天再照常去上班,从没因为父亲生病耽误过一天工作。
杨医生离世后,他的老邻居们都感到非常难过和惋惜,有一位90多岁的老者拄着拐杖到家中吊唁,在遗像前深深鞠了一躬。因为在邻居们眼中,杨医生也是一个谦和、热情、善良、认真的“大好人”。平日里,只要邻居身体有恙,需要帮助,无论下班有多晚,杨文军都会前去诊治。
“大家好好过日子,路慢慢走,要享受生活,再见!”在“医嘱”里,杨旻用丈夫的口吻说了这么一句话。杨旻说,这句话是她说给自己听的,她和儿子一定要好好的,这样才能让杨医生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