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安天下”。刚刚过去的2021年,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粮食总产量突破1100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扛起大省责任,围绕坚定不移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代表委员就如何在“农”字上发力、在“业”上筑基提建议、谈主张,助力山东农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强化科技创新打好种业翻身仗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让“中国碗里装上中国粮”,牢牢掌握作物种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打破国外在育种、繁种等上游产业的垄断,避免受制于人。
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瞄准关键环节和“卡脖子”技术强化联合攻关,山东在种质创新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关键性成果。2020年,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团队在全球首次找到并克隆了抗小麦赤霉病关键基因FHB7,把抗赤霉病小麦种质资源牢牢掌握在了中国人手里。目前,携带该基因的种质已被70多家单位用于小麦育种,利用该基因育成的第一个小麦品种“山农48”已经通过审定,未来非常值得期待。
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委员表示,抗小麦赤霉病关键基因成果的取得,为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找到了“金钥匙”,为中国种业打好翻身仗开了好头。“要建设种业强省,必须汇聚起全省种业创新要素,集成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优势。”这次参会,徐剑波委员提交了加快组建“山东省作物种质创新与精准设计育种综合体”的提案,建议我省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主体,整合全省作物种质创新优势科研力量,推动强强联合,建立基础研究水平高、科技攻关能力强的种质创新研究新机制,打造全国种质资源创新高地。
农村既需要专家也需要杂家
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离不开人才,更离不开农业实用人才。
农业实用人才的制约,是农业全产业链条上最需要突破的瓶颈之一。在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史文宪委员看来,随着农业的发展,将来有本领的人才能干好农业,这个“本领”要求投身农村事业的既是专家型也是杂家型的实用人才。“我经常跟学生讲,学好农业知识、农业技术就是‘金饭碗’。”史文宪委员说,农业实用人才需要有情怀有学识,真正把农村作为自己事业的舞台。
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优化提升乡村人才工程,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稳定在270万人以上。可喜的是,山东农业大学招收的首批公费农科生今年即将毕业,奔赴全省县域农村基层,服务乡村振兴。史文宪委员说,公费农科生在解决农业实用人才方面是个有益的尝试,他们在校既学习农学、园艺、植物保护等学科专业知识,也跨专业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在校按照既是“专家”又是“杂家”来培养,既懂一方面的专业技术,又懂多个领域的农技。“他们到农村基层后要工作5年,架起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桥梁。”
建链延链让“钱袋子”越来越鼓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是以产业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有效推动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加农民收入。
来自淄博市沂源县南鲁山镇流水村的陈丙福代表,今年参会提出的建议就与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有关。“产业链把它拉长,从种植、储存、加工、销售环节,有一两个产业链赚钱,不管村集体还是农民都能增收。”陈丙福代表说,村里抓好“沂源红”苹果现代农业示范园、大榛子深加工车间、桔梗加工车间三大产业项目建设,注册了“流水锶乡”高锶苹果品牌,引入日本技术的高架草莓等特色农产品,“消费者认准了商标,把商标、产品推出后,产业链会越做越长,价值链会越做越大。”
尝到农业全产业链延链甜头的不只是流水村村民。这次参会,潍坊诸城市青华苗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玉伟代表关注的是在一、二、三产业发展中,如何在产业链条上增加农民收入。刘玉伟代表说,他们合作社于果品种植中融入精深加工、文化旅游等现代产业,通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系统组合,积极探索促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实现“三链重构”,最终落脚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特别是通过互联网电商,合作社建立了自己的平台,全员推广宣传,在线上发展了六千多客户,为全省乡村振兴作出示范。
让各类人才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让科技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乡村振兴的诗和远方,令人无限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