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不着冰墩墩,看不到谷爱凌,但我们离冬奥会这么近,我特别荣幸。”在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沙佳佳这样说道。她今年24岁,是山东济南人,就读于北京城市学院,春节期间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志愿服务北京冬奥会。
新黄河记者在北京采访期间,在2022北京新闻中心认识了好几位山东籍的志愿者,虽然志愿服务很辛苦,有时还不免枯燥,但他们都乐在其中。以下是三位山东籍志愿者的自述。
沙佳佳(山东济南):为了展示最好的风采坚持4点半起床
我叫沙佳佳,山东济南人,也是北京城市学院研一的学生,我还是2022北京新闻中心的志愿者。
记得大概是2021年10月份,我们学院公布填报志愿者流程,报名时我几乎没有犹豫。从提交报名表到成为志愿者,我们一共进行了几轮线上线下的面试。
北京是双奥之城,2008年的时候我还很小,记得跟家人一块儿看开幕式,那时候我没想到我可以离奥运会这么近,所以一有这个机会,我立马报名了。
其实在报名的时候,我就知道春节有可能不能回家了。但我没有跟家里说,直到最后一刻,名单出炉的时候我才告诉了爸爸妈妈和姥姥,他们特别支持我。
2月4日开幕式那天晚上,他们还打电话给我,觉得开幕式特别震撼,为我骄傲。
我自己也觉得特别骄傲。今年1月底,我们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后“上岗”,我现在在公共工作区做媒体服务岗。因为每天要接触很多记者老师,我觉得形象很重要,所以即便是要4点半起床化妆,我也每天坚持,就希望能把最好的状态展示给大家。
其实志愿活动也是一个小型的社交场,我们之间很多人都是从互相的不认识到成为朋友,包括我今年的生日也是学校的志愿者们帮我一起过的,我觉得特别温暖。
这段经历也影响了我,我本来就是学广播电视编导的,在这里见了这么多优秀的记者老师们工作,我既好奇也感兴趣,我也想在毕业以后成为记者。
张驰(山东菏泽):两年前定的小目标终于实现了
我叫张驰,中国地质大学大二的学生,我的专业是勘察技术与工程,我来自菏泽,在2022北京新闻中心做志愿者。
说起来做冬奥会志愿者,还有个小故事,这要从2019年起那个“小目标”说起。
2019年,那时候我刚参加完高考,8月份,我发了一个“说说”,意思就是定个小目标,想在2022年成为冬奥会志愿者,这个“小目标”其实也影响了我后来的高考志愿填报,我想来北京,想离北京近一点。
2020年,我又转发了我这条“说说”,当时是报名北京冬奥组委的志愿者,但很遗憾没能成功参与。
直到2021年,我入围2022北京新闻中心的志愿者,我又把这些年的“说说”集结在一起,“两年前定下的小目标,我终于实现了。”
老实说,我也算是冰雪运动爱好者,这次冬奥会,让我彻底爱上了它。希望我能用我点滴的力量,在新闻中心帮助更多的人。
孙宁浩(山东威海):不在新闻岗位工作也不遗憾
我是孙宁浩,中国传媒大学大二的学生,我的家乡是山东威海。
我曾经在2020年申请过北京冬奥组委的待会志愿者,但是没能成功,后来有城市志愿者这个机会,我就没想错过。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在这次面试的时候,有老师问我,申请了新闻中心志愿者,如果在非新闻岗位上工作,你会接受吗?
我觉得这其实是考验我们的志愿精神,其实只要能为冬奥会出一把力,我就觉得很开心了。
爸爸妈妈也很支持我,他们的支持也让我减少了不必要的担心,的确,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
我现在在新闻中心一楼大厅做采访的相关咨询,每天也要接触很多不同的记者老师,从他们身边也学到了很多。
从确定成为志愿者以后,我几乎没出过学校的门,但这种荣誉感和参与其中的自豪感是非常大的。
我想跟爸爸妈妈说,不要担心我,我在这里特别好,我也想跟自己说,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