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北京开舱,云南省政府、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陕西榆林市政府、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中农发种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等单位搭载的作物种子顺利出舱。
什么样的种子能拿到太空旅行的珍贵“船票”?当一粒种子进入浩瀚太空,会经历怎样的奇妙旅程?“天选之种”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记者采访了相关单位和专家,解密太空育种。
太空环境可以缩短育种周期
“就药用植物来说,这次神舟十三号带回了云木香、铁皮石斛、天麻、薏苡仁等10种云南特色中药材种子,重量是61.8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李荣福告诉记者,云南此次选送的太空搭载样品主要是“十大云药”和云南特色中药材,下一步将对搭载返回的种子进行生活力测定,选留部分种子保存在低温库中进行长期贮藏,其余种子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进行育苗和大田栽培。
搭载神舟十三号返回的不仅有中药材种子,还有水稻、食用菌、生菜等各类植物种子。它们来自不同地区、单位,有些侧重于基础研究,有些则侧重于品种培育,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依托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我们搭载了紫花苜蓿、燕麦、中间偃麦草、红三叶等牧草种子21份,共计158克。”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抗逆牧草育种与利用团队首席专家杨红善介绍,在选定紫花苜蓿和燕麦等牧草后,他们根据育种目标确定要搭载的品种或新品系,精选饱满、无损伤的高品质种子,从而提高种子从太空返回地球之后可以正常发芽的概率。“太空具有微重力环境,还有带电的高能粒子,我们搭载上去的种子和生物材料在受到弱辐射时会产生变异。利用太空搭载的这种变异,再回到地面上进行种植,选择那些可遗传且符合我们人类要求的变异,继而把它育成新品种。”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志强解释道。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太空育种最大优势在于空间诱变材料的变异率高、育种周期短,可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创制出高产、早熟、抗病等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
目前已培育出260多个品种
我国太空育种始于1987年,目前已培育出260多个品种,年推广面积4000多万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000亿元。目前,我国太空育种的育成品种数量和推广应用范围处于世界第一位。
航天服务于国计民生,育种便是其中的典型。1987年8月5日,我国第九颗返回式卫星搭载着精挑细选的小麦、水稻、青椒等百余个品种的农作物种子,顺利完成了首次“太空之旅”。返回地球后,它们被分发至各地科研机构。经过杂交选育,这批种子中培育出了大豆“铁丰18”、棉花“鲁棉1号”等一批获得国家发明奖的优良新品种。
利用太空育种技术培育的农作物新品种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创新小麦种质资源,已选出一大批具有特异性状的突变体。其中,利用航天突变系“9940168”和“济麦19”进行常规杂交后系统选育出的高产小麦新品种“鲁原502”,年推广面积超过1500万亩,累计推广面积超1亿亩,成为我国三大主推小麦品种之一。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