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回信一周年之际,对话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出圈’不是功劳簿而是用来干事创业的”

2022-05-09 07:30:48 来源: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曹莫

责任编辑:鞠月芹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大《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

  这份受到总书记关注的学刊是如何运行的?编辑们的日常工作状态是怎样的?一篇稿件从投稿到刊出要经历哪些步骤?总书记给全体编辑回信一周年之际,新黄河记者对话《文史哲》编辑,从他们的视角见证发生在编辑部和他们个人身上的变化,感受这本我国目前刊龄最长的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历史与新生。

  据了解,《文史哲》为双月刊,每逢单数月5日出版。编辑部分为中文版编辑部和国际版(英文版)编辑部,创刊于2014年的国际版并非中文版的英译,而是采用主题出版的形式“另起炉灶”,向国际学界呈现中国人文学术的经典知识点与最新动态。

  顾名思义,《文史哲》包括文学、历史、哲学三个方向,中文版编辑部也大体分为理论编辑室、文学编辑室、史学编辑室,但不同编辑室编辑们的工作是“跨界”的,“‘文史哲不分家’的俗语,也是编辑部的写照”,《文史哲》中国古代史板块编辑孙齐说。

  定期查收、审阅工作邮箱中的投稿,每个奇数月按编辑部统筹布置编发两三篇已通过终审的稿件,是编辑们最常规的两项日常工作。“日常查收的自然来稿只有极少数能通过终审进入最后的编校环节,通过纸版刊物呈现出的工作量只是学刊编辑工作的冰山一角。”《文史哲》编辑部理论编辑室编辑邹晓东说,如果再把约稿、学术动态调研、参办学术论坛、为《文史哲》和编辑部撰写工作文件算在内的话,日常工作就更繁忙了。

  一篇稿子在正式发表之前,需要经过初审、二审、终审三道审稿程序,其中二审是双向匿名外审,即作者和外审专家互不知晓对方是谁;通过终审后,稿件还需要参考三审意见进行修订;修订完毕后,进入待刊状态。

  邹晓东说,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前,他的工作邮箱每月接收约20篇自然来稿,回信后数量有所增加。以文史哲每科2名编辑计算,每期自然来稿总量至少有240篇。每期刊物发稿量在13篇左右,其中还包含一部分约稿,也须进行三审。

  自创刊以来,《文史哲》始终恪守“学者办刊,造就学者”的原则,“扶植小人物,延揽大学者”。创刊伊始,首任社长、山大老校长华岗就规定,刊物每期尽可能推出一个新作者。时至今日,《文史哲》的作者中,仍然既有八九十岁的老教授,也有不到30岁的博士生。“只要文章质量过硬,符合《文史哲》的风格,都是我们的作者。《文史哲》创刊时就确立了不论身份地位,只看文章价值,反对定于一尊,倡导百家争鸣的原则。”孙齐说。

  主编王学典曾表示,《文史哲》“扶植小人物,延揽大学者”的主题至今未曾改变,但也面临新的现实。今天的青年人面对的是丰富且漫长的学术史,需要积累和消化,这对青年人来说是个挑战,而现在对“青年人”“小人物”概念的理解,也不限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理解。如何在新的时代扶植青年人,《文史哲》面临新的挑战,编辑部也将为此继续努力。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曹莫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