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邹晓东仍记得迎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时的场景。“编辑部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成员是2021年5月10日上午得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当时的感觉是既‘惊’又‘喜’。”成为《文史哲》编辑的第6个年头,邹晓东全程参与了这份学刊70周年刊庆的各项活动,在刊庆纪念会前的一段时间,编辑部向习近平总书记致信,汇报了70年来的办刊成绩,表达了他们担负起时代使命、发挥好期刊作用、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决心,并期待获得下一步工作的指示。邹晓东记得,去年5月10日是五一假期后的第一个周一,收到回信时,整个编辑部沸腾了,随即便投入到对回信的学习中。
对于一个物理学本科“出身”,从硕士起转攻哲学,一路做到哲学博士后,并曾一心想着搞学术研究的学者来说,成为《文史哲》的编辑并非邹晓东的初衷。但在这7年的编辑工作中,他沉浸式地体验着《文史哲》“有思想的学术与有学术的思想”的刊风基因,以及始终热望着“预见大势、介入大势、见证大势”的远大抱负,这种体验巩固乃至激发了他作为一个哲学工作者应有的“思想激情”。即将迈入不惑之年的邹晓东,将这7年的工作经历,形容为对他在学术识见、学术交游、个人性情上的高品质“催熟”。
过去一年里,邹晓东感受到了内外的不少变化。“总书记的回信,以及全国上下此起彼伏的学习热潮,确实给《文史哲》带来了一定的‘出圈’效应。”他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小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在山大物理学专业读本科时,他和专业内很多同学并不了解山大有《文史哲》这样一本刊物,但如今他曾经的“物理圈子”,尤其是在山大物理学院任教的同学,都知道他是在一个“厉害”单位工作。从业务角度来看,媒体报道总书记回信后,《文史哲》微信公众平台订阅用户一天之内增长了2000多。“这种增长,对一份严肃的古典人文学术期刊来说,简直难以想象。”
当然,对《文史哲》编辑部同仁来说,在一时的兴奋之后,感受到的更是沉甸甸的压力。《文史哲》主编王学典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兴奋是一时的,压力是永远的。”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出圈”所带来的知名度和传播力,不是“功劳簿”,而是用来干事创业的,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不辜负学界乃至社会各界的期待,是他们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