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航拍的位于山东省禹城市禹兴街道的高标准农田 禹城市农业发展项目中心供图
初夏时节,齐鲁大地上的麦田渐次成熟,一望无际的金色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在德州齐河,一个有关“吨半粮”的消息令人振奋。从5月26日开始,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作物学会对齐河县“吨半粮”项目20万亩核心区小麦进行预测产,结果在平均亩产52万到56万穗,比较可观。
5月28日,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到,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创建“吨半粮”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生产能力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
扛牢国家粮食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山东的重责大任。作为国家确定的5个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之一,德州常年粮食产量占全国1%、全省1/6,扛牢粮食安全的责任义不容辞。
齐河县“吨半粮”创建核心区
“吨半粮”示范区
德州自古就有“天下粮仓”之誉,明清时期是运河漕运的重要粮食集散地。改革开放以来,成为全国闻名的粮棉主产区;上世纪80年代,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在德州启动,拉开了渤海粮仓建设的序幕;2009年,德州成为全国第一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
去年秋天,德州启动“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从2021年秋季开始,利用5年时间,实现100万亩核心区单产1500公斤以上(小麦650公斤、玉米850公斤),通过示范创建,带动粮食绿色高质高效高产,力争在全国建成第一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山东省政府、农业农村部也发布了《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支持德州市创建“吨半粮”市。
“啥叫‘吨半粮’?就是一年两季粮食亩产达到一吨半,也就是3000斤。”说起庄稼人的“大事”,德州市齐河县刘桥镇西杨村党支部书记、种了30多年庄稼的李化庄打开了话匣子。
刘桥镇是齐河县“吨半粮”创建核心区,这里有“黄河粮仓”最肥沃的土地。自2020年起,村党支部领办的年丰粮食种植合作社对全村3305亩耕地进行了全程托管。从拔节到孕穗,全县统一组织,免费实施了“抗逆保穗”项目和“一喷三防”项目,有效预防了倒春寒和病虫害。“比起农民自管,托管服务更加标准化,而且能精准把握农时,这些都是丰产的保障。”李化庄说。
为打响“黄河粮仓·生态齐河”金字招牌,齐河县全面推行“供销社+国企+乡镇联合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农户”联农带农模式,推广“八统一”全链条服务,粮食综合托管率达91%,带动101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同时建设6处小麦、玉米产后综合服务中心,以及16处烘干塔、配套粮仓,粮食储备规模达到60万吨,在全国产粮大县中率先实现全链条节粮减损服务全覆盖。
“‘吨半粮’不仅是产量概念,也是质量概念,是绿色高质高效的产能。我们要通过创建‘吨半粮’,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德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孙丰勇说。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受访时称,德州在粮食高产稳产上探索了成功经验,初步具备了提升粮食产能的发展潜力和有利条件。德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体现了其作为全国重要粮食主产区以及山东这个农业大省、农业强省应该承担的政治责任和担当。
书记指挥田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为保障“吨半粮”目标实现,德州市建立“书记抓粮”机制,四级书记一起抓,村抓样板田、镇抓示范方、县抓高产区、市抓产粮大镇,层层落实书记“指挥田”。
自从今年2月全国冬小麦“科技壮苗”现场活动启动后,就很难在办公室看到武城县武城镇党委书记朱绪登的身影,他常常奔走在张王庄村的田地间。300亩高标准农田,是他的指挥田。
武城县把“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作为政治任务牢牢扛在肩上,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县发展改革局、水利局等7个部门和核心区3个镇15名精干人员组成工作小组,划定10万亩农田为“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创建核心区,15万亩辐射区,25万亩示范带动区,设立县、乡、村三级党委书记“指挥田”,打造“建得好、看得住、可复制、能推广”的创建经验。
有了书记抓粮,武城县将最优资源、最强力量汇聚起来。设立专项资金,县政府每年列支1000万元用于配套支持,各部门也整合涉农资金向核心区倾斜,重点用于品种筛选与推广、新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人才引进、现代农机装备更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同时大力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吨半粮”创建,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目前,核心区已基本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高标准粮食生产大方田。
今年3月,因为疫情防控,影响了部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进度。禹城市伦镇党委书记宋义民一边抓防疫,一边靠在施工现场,领着各村支部书记与禹城市农业项目开发中心协调一致,使伦镇两个项目区最终如期完工。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禹城全市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便完成10万亩地力培肥、50余公里生产道路施工、377座渠系建筑物及1038眼机井的建设工作,“禹城速度”令人叹服。
“我们坚持‘书记抓粮’,做实田长制,通过抓好四级书记指挥田层层压实责任,与时间赛跑,全力打好115万亩小麦春季管理硬仗,确保粮食绿色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增产。”齐河县委书记孙修炜说道。
德州市委书记田卫东表示,“书记抓粮”不是口号,而是抓底线工作的要求,要真抓、会抓、抓准,抓模式、抓主体、抓难题。德州市有农业种植基础好的优势,近年来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区域党建联合体等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成为“书记抓粮”的有力抓手。
种粮能赚钱、粮食就安全。德州市县每年列支不少于2亿元财政资金进行奖补,在这里,农民种粮不仅有收益,还有荣誉。
科技之翼
再过十来天,全省小麦就将迎来收获期。德州市陵城区科技局组织的小麦产业服务团专家们每天都忙碌在田间地头,针对小麦关键的扬花灌浆期,他们对农户进行田间指导,确保完成当地提出的“吨半粮”建设目标。依托“百乡千村万户农民培训工程”,德州市实现万亩区有技术专家、千亩片有技术骨干、百亩田有技术标兵的局面,给农民带去了科技“及时雨”。
“吨半粮”创建离不开科技支撑。以齐河县为例,齐河在全国率先制定小麦、玉米质量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两大国家级标准,集成推广小麦“七配套”、玉米“七融合”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华夏一麦”入选国家地理商标,打响“黄河味道·齐河”特色品牌。同时,实施智能农业三年行动计划,建设智慧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普及智能机械装备。
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首个“吨半粮”示范区后,德州13个县市区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产粮大县陵城区首创“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张榜揭榜制,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项目创建。山东种业集团积极揭榜,承担了义渡口镇和宋家镇两个核心区的创建。
为更好地为“吨半粮”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山东种业集团制定了“吨半粮”创建方案,依托省农科院和小麦产业服务团,在作物生长各个环节做到全程托管精准到位。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这只是德州创建“吨半粮”的一个缩影。上下联动、多措并举、良种良法配套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正在助力德州当地形成以公共服务为支撑,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载体的生态服务体系,最终确保“吨半粮”创建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