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6月10日讯 今天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省能源局负责人介绍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有关情况。
“2020年,全省全社会用电量6940亿千瓦时,较‘十二五’末增长35.6%,年均增长6.3%。”山东省能源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福栋介绍,“十三五”时期,全省电力保供能力持续增强,清洁低碳转型加速推进,电力网架结构持续加强,技术装备实力大幅提升,电力惠民服务持续优化,电力体制机制日趋完善。
根据《山东省电力发展“十四五”规划》,将全面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锚定“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大力实施“四增两减一提升”工程,全力打造绿色低碳、智慧高效的电力供应体系。
其中,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到2025年,全省风电装机达到2800万千瓦,光伏装机达到6500万千瓦,核电装机达到570万千瓦,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分别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
持续提升电力服务民生水平。深化实施电能替代,大力倡导节约用电,加快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到2025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以上,全省充换电站达到8000座以上,公共、专用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到15万个以上。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和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我省经济发展形势持续向好,电力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十四五”期间全省最大负荷年均增速分别为4.9%左右,到2025年达到1.45亿千瓦左右。根据初步测算,2022年、2023年迎峰度夏、度冬期间存在时段性供电缺口,2024年、2025年,电力供需趋于平衡。
山东将充分发挥煤电“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加快推动纳入国家“十三五”电力规划煤电项目建设投产。严格执行“五个减量替代”要求,适度布局建设大型煤电机组。到2025年,力争建成投产大型煤电机组1000万千瓦以上。
积极推进应急备用电源建设,对符合安全、环保、能效要求和相关标准的合规煤电机组,可“退而不拆”,关停后作为应急备用电源,“十四五”期间,形成400万千瓦的应急备用能力。
同时,山东将立足电力、热力能源供给多元化,提高电力供应保障和系统调节能力,积极推进重型燃机、分布式燃机、“风光燃储一体化”项目建设。到2025年,燃气机组装机达到800万千瓦。目前,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山东能源监管办已完成了重型燃机示范项目筛选,其中华电青岛项目已于4月底开工建设。
“十四五”期间,我国“西电东送”格局将进一步强化。我省将继续大力实施“外电入鲁”战略,积极对接争取新通道建设投产,全力提高既有通道配套电源建设,不断提升“外电入鲁”送电水平。
在现有“五交三直”外电入鲁输电通道基础上,加快陇东至山东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建设,适时推动第五条直流输电通道纳入国家规划。到2025年,形成“五交四直”受电格局,接纳省外来电电量达到1500亿千瓦时以上。
山东将重点加快既有直流通道配套电源基地建设,规划建设鲁固直流通道千万千瓦级“风光火储”一体化电源基地,加快昭沂直流通道配套电源建设,优化银东直流通道配套电源结构,持续提高通道送电能力和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
充分利用“外电入鲁”送电通道富余空间,深化与甘肃、吉林、宁夏、青海、内蒙古等送端省份能源战略合作,签订中长期购售电协议,确保外电稳定送入。到2025年,既有直流通道利用小时数提高到4500小时以上。
“十三五”以来,我省能源、电力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偏煤的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十四五”期间,山东将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科学推动海上风电开发建设,重点围绕渤中、半岛北、半岛南三大海上风电片区,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到2025年,全省风电装机达到2800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装机力争达到800万千瓦。布局“环渤海”“沿黄海”两大千万千瓦级海上光伏基地,到2025年,光伏发电装机达到6500万千瓦,其中海上光伏1200万千瓦左右。
积极打造胶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核电基地,全力推进海阳、荣成等核电厂址开发建设,积极做好新厂址前期工作,加强储备厂址保护和研究论证,适时启动开发建设。到2025年,核电装机达到570万千瓦。
积极推进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持续开展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建设,加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应用,支持建设独立储能设施,推动新能源场站合理配置储能设施,引导有条件的新能源项目探索制氢应用,到2025年,新型储能设施规模达到500万千瓦。
同时,山东加快建设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市场体系,发挥电力市场对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支撑作用。丰富中长期交易品种,提高交易频次,推动形成分时段电量电价,拉大峰谷价差,引导用户削峰填谷。培育多元竞争的市场主体,推动全体工商业用户进入市场,确保居民、农业、公益性事业用电价格稳定。
严格售电公司准入管理,健全确保供电可靠性的保底供电制度。引导有需求的用户直接购买绿色电力,做好绿色电力交易和绿证交易、碳交易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