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山东角色和济南担当,谋划黄河新篇

2022-06-15 07:53:34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马恬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山东重要指示要求,6月9日上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首届专题研讨会在济南市委党校(济南行政学院)举办。专题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济南、放眼山东及全国,从不同视角阐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举措,聚焦山东角色和济南担当,以系列研究成果主动服务和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现摘编部分专家学者发言稿,以飨读者。

  生态新治理发挥省会优势 引领绿色低碳走在前

  □王金胜

  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在全省大局中举足轻重,应在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前列,在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动能转换升级。

  ●省会济南具有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多重优势

  一是经济优势。山东在沿黄9省区经济规模位居第一,济南作为山东省会城市,无论是在山东省内还是在沿黄流域,经济发展实力和潜力都比较靠前,也是山东经济发展的“双核”之一。特别是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设立,为济南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路径探索和推进载体。

  二是区位优势。良好的地理区位和便捷高效的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特别是交通通达是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吸引要素流入、创造市场机会的重要条件。济南是黄河入海前流经的最后一个省会城市,处在南北东西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拥有正在形成的高质量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三是生态优势。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底色的发展模式,优美的生态环境不仅能够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民生福祉,也是吸引各种优质生产要素聚集的重要条件。济南具有山泉河湖林等各种生态资源,具备良好的生态优势,而且空气等环境治理成效明显,宜居宜业的生态优势将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四是人才优势。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根据统计,济南有52所高校,在校生70万人,每年毕业生约18万人。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247.8万人,“十三五”期间来济南落户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人才累计超过55万人。

  ●以省会优势引领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一是创新体制机制,把优势变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从传统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是一个系统的也是艰苦的探索。要改变领导干部的路径依赖、改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改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把过去外在的公共的生态环境资源变为各市场主体思考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变为一种生态资本,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使全社会树立自然资本理念,把生态环境的生态价值找到更多更好的“委托品”来推动其转化为经济价值。也就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使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转型才能真正成功。

  二是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创造现实路径。相对于传统的发展模式,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无论是生态保护和修复、环境污染治理,还是绿色产业的培育发展,都要遵循现代市场经济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各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创新,要尊重市场、依靠市场、由市场检验。有为政府主要应体现在为各种创新创造条件、营造环境、理顺机制上。

  三是要加强系统创新,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这里的创新是技术、产业、市场、管理等多种创新的系统集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必须建立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依靠技术进步,把一个个创意变为产品,依靠工艺创新和产业创新把产品变为商品,依靠市场创新把商品变为消费品,才能真正成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动力。(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社会与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用好黄河水资源 认真做好水文章

  □王 安

  作为我国西北、华北的“生命之泉”,黄河承担着全国12%的人口、15%的耕地面积和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为阻隔“几字湾”地区沙漠沙地的合拢,保障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和河套灌区的农业灌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山东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六分之一,大部分区域对黄河水具有高度的依赖性;以黄河干流沿线25个县(市、区)为例,人均水资源量为257立方米,较全省平均水平低18.4%;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引黄灌区粮食产量约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52%,10亿斤以上的粮食生产大县有80%分布在黄河沿线。随着黄河水资源分配方案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山东省面临的水资源矛盾将更加严峻。黄河流域未来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更为严峻,2035年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缺水量将达133亿立方米。山东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节水优先,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做好“水”文章,强化水资源供应安全保障。

  ●调整沿黄区域作物种植结构,做好农业节水文章

  一是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省内沿黄区域的种植结构急需调整。要根据土地情况,适度压减水稻种植面积,扩大棉花等抗盐碱且比较节水的作物种植面积。要适度恢复黄河流域棉区,在黄河三角洲及环渤海湾地区建设高品质棉花种植带。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农业灌溉是用水大户,节水潜力也最大。当前我省农业耗水量占全部耗水量的52%,全省引黄灌区中超过1/3未达到节水灌溉要求,而且农业用水“重建轻管、市场作用发挥不够”,制约了黄河流域灌区现代化改造。因此,要强化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加快智慧灌区建设,推广高效节水技术。

  ●有效应对黄河用水政策变动,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

  一是积极应对政策调整。山东省要落实好《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方案》《黄河保护立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积极解决政策变化带来的新问题,做好黄河水资源用水结构调整,严格限制超指标用水行为,更多使用南水北调供水,生态优先、还水于河。

  二是推进现代化水网体系建设。利用中央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支持力度的机遇,增加对管网、水库等基础设施投资,加强雨洪资源的综合利用、水资源储备体系的建设,保障全省供水安全。特别是胶东半岛的缺水地区,要建立水资源战略储备机制,发展海水淡化产业。

  三是扩大规划实施范围。要在黄河干流沿线25个县(市、区)的基础上,将位于黄河下游的重要支流沿线地区如大汶河区域纳入规划实施范围,从而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全面推进。

  (作者系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努力提升黄河三角洲生态承载能力

  □毛金香

  黄河三角洲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区位条件和独特的生态系统,有着极高的战略地位和生态价值。该区域生态治理对于协同推进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打造黄河下游绿色生态廊道具有重要意义。

  ●以系统思维推进黄河三角洲区域生态治理

  一是坚持生态保护系统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黄河三角洲地区从整体性和全局性出发,提出“站在全流域谋划入海口,做好入海口服务全流域”,系统谋划实施河口生态之治。

  二是坚持生态保护完整性。构建以国家公园、沿黄生态带、沿海生态带和多条入海河流生态廊道为一体的“一园、两带、多廊道”生态保护大格局。把水、林、田、湖、草、湿地、盐碱地、海岸线、滩涂视为一个整体,实施河口治理、湿地修复、生态水系构建、海洋生态修复、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三是坚持生态保护协同性。构建河流——河口——海湾联动联防机制,严查直排海污染源,恢复受损岸线和海洋生态系统。协同推进环境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低碳发展,从绿色技术创新、绿色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入手,推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走向更加系统、全面和深入。

  ●以绿色理念推动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一是推动区域一体化绿色发展。以黄河国家战略为牵引,搭建绿色发展交流平台,加强省会经济圈在生态环境治理、物流文旅合作、科技协同创新、产业布局构建等领域的深度互动,努力实现圈内要素无障碍流动,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二是培育绿色交易市场。推动绿色市场机制落地,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方面增进流通交易,推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三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两山”转化的现实路径,优化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扩大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水平。通过生态补偿、生态产业发展支持机制,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良好的社会经济系统支持,有效平衡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作者系东营市委党校生态文明教研室主任)

  绿色新动能贯彻落实黄河战略 奏响济南“黄河乐章”

  □马 骏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让济南第一次真正融入了国家战略发展大局、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和区域协调发展布局。站在新起点上,济南应抢抓机遇,谱写新黄河的时代乐章。

  ●济南市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实践成效

  一是规划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不断完善。坚持规划引领,印发实施《济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编制完成黄河生态风貌带、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加强了对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推进。

  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坚定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编制“三线一单”,在全省率先签订济南、泰安、聊城三市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以打造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为目标,组织实施黄河堤防绿化提升工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增强。

  三是水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聚焦“根治水患、防治干旱”,堤防、河道整治、分滞洪工程为主体的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形成。突出加强水生态建设,积极创建全国节水典范城市,国省控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标,重点泉群连续18年保持喷涌。

  四是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加快建设。发挥“四区叠加”优势,全力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建立“管委会+”管理体制。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中科新经济科创园、会展经济产业园等初见成效,绿色智慧宜居新城正加速崛起。

  五是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中央商务区、汉峪金谷等重点片区崛起成势,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加快构建,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工作都实现新发展。

  ●济南市持续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方向

  一是在保障黄河安澜上持续发力,筑牢人民幸福的安全防线。强化数字赋能治河,发挥大数据、超算等优势,推进国家生态环境大数据超算云中心、黄河大数据中心规划建设,加快建设“智慧生态黄河”,为黄河安澜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二是在加强生态保护上久久为功,擦亮人民幸福的亮丽底色。高标准完成黄河生态风貌带示范段及沿线环境综合提升工程,建设百里黄河风景区中心景区绿道。推进实施美丽幸福河湖三年建设计划,实施玫瑰湖、济西、白云湖等沿黄湿地公园保护提升行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抓好黄河流域水污染治理。

  三是在弘扬黄河文化上用心用情,构筑人民幸福的精神家园。深入挖掘阐发济南黄河文化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济南“黄河故事”。规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济南段),实施黄河文化遗址保护、抢救和修复工程,打造一批以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地标,建设“山水圣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旅游带,把济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黄河文化交流合作中心。

  四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坚定不移,夯实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力推动四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构筑富有特色、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起步区建设上全面提速,推进“1+4+16+N”规划尽快实施,打造“3+1”特色产业集群(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推动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促进沿黄城市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联动,共同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作者系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

  创新体制改革 激发市场活力

  □昌业云

  基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对府际整合协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本质要求,济南市行政体制改革创新面临诸多新任务。要充分发挥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实现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跨边界协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

  ●强化一体化协同发展职能

  一是强化协同意识,以黄河流域和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整体利益为价值取向。二是强化政府促进市场一体化的职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强有力的动力。三是跳出济南,以全局、开放的视野加强政府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进行同城化、一体化规划设计的职能,立足黄河流域绘制中心城市发展蓝图。四是立足自身功能定位,加强与流域内各地市的分工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在提升自身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能级的基础上,实现府际间同质竞争转向协同融合。

  ●建立一体化协同发展推进机构

  一是成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城市群以及流域内各地协同发展,构建“上下联动、统分结合、各负其责”的运行模式,共同塑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二是按照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的原则,建立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及各种功能区,通过管理权、所有权分离赋予示范区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探索、示范、引领一体化合作模式。三是放权于县区,赋予他们跨区域成立合作联盟以及区域合作的权力。

  ●创新跨领域协同发展机制

  一是建立优势互补的区域合作利益共享机制,促进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的高效配置,实现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与价值链重构。二是建立公共服务协同发展机制,允许电信、医疗、能源、教育等行业跨行政区提供服务。三是建立健全区域应急合作协同机制,实现应急管理从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处置应对及善后全链条、全周期的协同联动。四是建立健全权责边界清晰、规范生态补偿、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法律法规制度。五是健全流域内生态保护利益补偿机制,构建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格局。

  ●搭建区域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

  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线上线下快速融合,扩充“在泉城·全办成”服务平台的功能,实现由中心城市、都市圈、黄河流域次第延伸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让流域内更多的企业和群众享有更多“同城待遇”。积极推动线上一地认证、全网通办,线下收受分离、异地可办,为人、财、物、信息跨区域流动提供便利条件。促进区域“一网通办”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与区域市场监管部门业务平台融合,实现区域市监管协同、高效监管,不断提升区域政务服务一体化水平。

  (作者系济南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依靠新发展理念 推动全流域产业升级

  □刘 云

  进入新发展阶段,济南市要依靠新发展理念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和经济发展,塑造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黄河流域发展新优势,推动全流域各地区各产业各方面高质量发展。

  ●高位谋划: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

  一是树立科学政绩观,准确把握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要引导基层政府和领导干部树立科学政绩观,倡导“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的生态保护观。二是统筹发展与安全关系,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要统筹区域发展和安全问题,立足流域发展大局积极构筑黄河防灾减灾稳固防线,保障流域内生产发展平稳有序推进,保护流域生态平衡免受破坏。三是强化战略思维,把系统治理理念贯穿始终。坚持黄河流域系统性、有效性治理,建立起中央统筹规划、部门协调配合、属地抓好落实、各方衔接有力的统筹管理体制,打造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政策标准、协同环境保护、综合监管执法的整体运作模式。

  ●协同推进:奏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奏曲

  一是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生态突出问题和发展瓶颈问题。三是推动黄河上中下游流域协同治理。

  ●依法治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完备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法规体系保驾护航,需要通过依法治理去浊扬清。

  一是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法治体系。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发展法治建设,既要有统一标准,又要根据各地区各行业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地方能动性,构建统一协调有序完备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是扬法治利剑,严格落实生态保护法治责任。地方政府是主导黄河各区域治理、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导主体,必须带头遵守相关治理法规,通过法律形式明确落实生态保护主体责任,依法规范影响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各类行为,通过制度笼子推动政府及其人员切实履行职责,真正建立起黄河流域全方位法治保障,发挥依法治理最大效能。

  (作者系济南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马恬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