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办“走在前、开新局”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介绍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情况。
突破关键技术391项,31家创新创业共同体实现增加值超513亿
发布会上,山东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举措及成效公布。
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方面,2022年省级科技经费比2021年再增长10%,达到145亿元。
山东强化基础研究策源能力,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基础研究资金投入方面,省自然科学基金规模已突破6亿元,省政府与国家基金委的联合基金年支持强度达到1.6亿元,为提升我省源头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高能级创新平台布局方面,山东探索建立了“1313”实验室体系,已建设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1家,省实验室9家,省重点实验室261家。
山东在全国首创“1+30+N”创新创业共同体创新体系,31家创新创业共同体共突破关键技术391项,制定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86个,实现增加值超过513亿元。
在科技赋能农业方面,预计“十四五”末,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68%。
山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唐波表示,下一步,山东将瞄准科技前沿,聚焦关键领域,精准编制“十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动态清单,以揭榜制、组阁制、赛马制、定向委托等方式,高效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力争再突破一批产业“卡脖子”技术。
驻鲁海洋领域院士数量全国第一,来鲁博士后将获科研启动资金
山东引育一流创新人才,激发创新创业新动能。截至目前,全省共有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115名,其中全职驻鲁海洋领域院士21人、占全国34%、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突破4500名。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春艳表示,山东将加强引进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畅通“特岗特聘”引才绿色通道,简化程序引进创新型、急需紧缺型领军人才。
山东将集聚一流青年创新人才。高度关注博士青年人才群体,加强博士后引育平台建设,设立“山东博士后科学基金”,推行普惠制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支持模式,让每位来鲁的博士后都能获得一笔科研启动资金。
山东将激励一流人才更好建功立业,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实行更加灵活的人才薪酬制度,推广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绩效工资倾斜等分配方式;组织开展齐鲁杰出人才奖评选表彰,顶格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一流创新人才给予重奖。同时,将打造一流人才服务生态。
支持济南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科创中心,支持青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的目标要求,山东省将如何更好践行“排头兵”的责任担当?
发布会上,唐波表示,山东将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争当“排头兵”。建立完善项目、平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机制,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山东路径。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评价、科技奖励和人才分类评价三项国家改革试点任务,加快树立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
山东将在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上争当“排头兵”。目前,山东省已建设省级以上高新区20家,13家国家高新区中有5家进入全国前40名,9家高新区获批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数量居全国第二。下一步,山东将出台促进全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高新区管理办法,引导高新区向“高”“新”方向迈进。立足省会、胶东和鲁南三大经济圈发展需求,打造三圈协同创新联合体。支持济南高水平建设新旧动能起步区、中科院济南科创城、济南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科创中心。支持青岛加快建设崂山-蓝谷科创走廊、西海岸大科学装置和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区,争创青岛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着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山东还将在科技创新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上争当“排头兵”。下一步,山东将充分发挥黄河科创联盟作用,推进黄河技术转移中心建设,设立黄河流域协同科技创新专项,推动黄河流域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努力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