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千百年来奔腾不息,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虽然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就在我们身处的大地上,但要找寻历史上黄河的踪迹和面貌,寻觅黄河文化的内涵,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不过,如果你来到山东省图书馆举办的“馆藏黄河文献展”,可能就会找到想要的答案。
记述黄河的古代典籍数量众多
山东省图书馆精心遴选馆藏黄河文献47种,分“史籍中的黄河”“黄河图考”“河工与河防”“治河名家著述”四个专题,通过展示黄河历史史料、考证黄河史迹、历代河工河防方略及治河名家著述,挖掘黄河文化的现实意义,以期为实现黄河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借鉴,谱写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篇章。
历史早期记录黄河的典籍,主要有《山海经》《禹贡》《史记·河渠书》等。这些古代典籍中,关于黄河的记载各不相同。《禹贡》中记载的是战国中期黄河还没有改道时的状况;《史记·河渠书》是《史记》“八书”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具有专业性质的水利通史,后世各代大都以此书记载为主要参考。司马迁在本书中首次明确赋予“水利”一词以防洪治河、灌溉修渠等含义,也使得这个词成为一个专门的概念被沿用至今。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了不少非常独特、珍贵的黄河文献,其中包括《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撰写的《历代黄河变迁图考》。这部书在清代后期非常有影响力,是明清以来较为重要的治河专著。清光绪十四年至二十一年(1888—1895),刘鹗先后入河南巡抚吴大澄、山东巡抚张曜幕府,帮办河务。他在接受张曜邀请来到山东后,首先沿山东黄河全线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根据治河经验撰写了这部以绘图为主的黄河专著。
刘鹗在任上,帮助张曜等在治河方面立下很多功绩。另外,他还根据自己的实际治河经验,撰写了《豫直鲁三省黄河地图》(与人合作)、《治河五说》《治河七说》等治河专著,可以说刘鹗是一位功绩卓越、理论水平高超的治河专家。
本次展出的《历代黄河变迁图考》就是省图书馆珍藏的原版,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每种参展古籍都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
展览现场,几幅黄河地图非常惹人注目,其中尺幅最大,也最为珍贵的就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彩绘本《山东黄河全图》。这幅图为经折装,采用传统计里画方形式,每方约十里,描绘了光绪年间防埽坝情形。图首注图名、河图表及堤埝里数,绘注黄河、河汊、大堤、残堤、临黄埝、干河、防营、积水、界线、废埝、合龙处等。图注清晰,在清代水利史和地图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图书馆人员介绍,在此次展览的文献中,有一套《河工器具图说》是存世的孤本,文献价值特别高。这套书以图为主、以文为辅,收集了历代河防水利工程中所用器具254种,绘图176幅,对古代河工工具及水利科技进行了记录和总结,是中国第一部有关水利工具的专著。
另外,清代的《山东黄河防治图说》资料21种,也是非常罕见的有关治黄的文献,也是只有山东省图书馆有藏,文献价值特别高。
还有一部年代更早的,明朝中期官员、水利学家潘季驯所著的《河防一览》,采用图说辅以文字的形式,将黄河修守措施整理成一套有据可循的规范章程,为后人治河提供了经验借鉴。此书是潘季驯治河思想和经验的全面记载,给治黄留下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清代的治河文献中,《清史稿》中有着数量可观的记载,是全面了解清代河流及其治理情况的重要资料。还有《治河方略》一书,为清代大臣、水利工程专家靳辅主编。书中介绍了黄河、淮河、运河等干支水系的情况,对于黄河演变、治理和历代治黄理论记载也很详细。书中还总结了靳辅及其助手陈潢治河实践的新认识,对后代治河方略有重要的影响。
另外,展览中还有清代的《山东河务行政沿习利弊报告书》《治河奏疏》(钞本)、《治河汇览》《河防志十二卷》《黄运河口古今图说一卷》《历代河防类要六卷河图一卷》《河工成坝不分卷》《中国黄河经纬里之图一卷》;民国年间的《河徙及其影响一带》《山东河务局十六年份三游各工春厢大汛修守抢险情形三汛安澜报告书》《拟议十七年份山东黄河三游拯险特别工程修守意见书》等等,都是关于治黄的珍贵古籍文献,每种都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
这些文献从多个角度对黄河这条在中国占有重要地理地位、历史地位与文化地位的大河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可以说是关于黄河文献的集大成者,让观众能从这些文献里看到、读到不知道的、没见过的黄河,对于这条中华文化的孕育之河有了更多、更为深入的认知;让这个展览成为讲述黄河故事的最好载体,也是传承、发展黄河文化的最好展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