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举行“山东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统筹机构编制资源 服务保障新时代社会主义强省建设”情况。新黄河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全面落实“严控总量、统筹使用、有减有增、动态平衡、保证重点、服务发展”的思路,做到“瘦身”与“健身”相结合,着力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
完成1336家生产经营事业单位改革,收回编制1.3万余名
在优化布局结构上,针对部分事业单位资源分散、布局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山东大力撤并整合“小散弱”机构,不再保留省级10名、市级7名、县级5名以下事业单位,全省纳入改革范围的事业单位减少9996家,精简33.1%。
统筹机构设置、统筹编制、统筹人员力量。山东省先后顺利完成了省市县三级党政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镇街体制改革。大力优化布局结构,盘活空余编制资源,其中省市县三级收回行政编制8400余名,完成全省1336家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收回事业编制1.3万余名,在事业单位间调剂编制2.7万余名,集中收回部分空余事业编制使用权,省级统筹事业编制4.5万名。
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公务员工资收入调整的联动机制
受国家生育政策影响,未来两年中小学生源将大幅增加。为积极有效应对,今年3月,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推动全面达标的若干措施》。立足当前实际,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方面,优化核编程序。实行定期核编与年度调整相结合,以县(市、区)为单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原则上每3年核定一次,对生源、师资结构变化较大的,设区的市可结合实际每年调整一次,确保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及时核定保障到位。
实行单列管理。将现有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从事业编制总量中单列出来,保持存量、单独记账,由设区的市统筹各县(市、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余缺情况,在市域内调配使用,化解县市区间中小学编制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矛盾。针对个别地方挤占、挪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问题,进一步强化编制和人员管理纪律,明确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及其他非教学单位不得与中小学混岗,不得占用教职工编制,未经县级以上党委批准严禁抽调借用中小学教职工,确保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专编专用。
确保全面达标。为有效应对中小学入学高峰,省市县三级将协同发力、合力攻坚。今后,以县(市、区)为单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未达到国家基本编制标准的,首先在本县(市、区)事业编制总量内调剂解决,县域内没有调剂余地的,由设区的市负责调配补充,市域内空编不足的,使用省级统筹的周转编制予以保障。通过县级调、市级补、省级统的方式统筹挖潜,确保各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持续全面达标。
强化动态管理。下放中小学编制使用和调配权限,助推“县管校聘”改革。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根据学校布局调整、城乡区域人口流动、各学段学生规模变化以及师资结构等情况,对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人员进行动态调整,化解城乡间、学校间、学段间中小学编制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矛盾。
下一步,山东将优化乡村学校布局,在“积极稳妥、应留必留”的前提下,通过加强公办寄宿制、校车接送服务等措施,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进行撤并整合,统筹调配乡村教师资源;健全义务教育教师随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调整的联动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落实好公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政策,确保及时足额发放。完善教师绩效分配办法,中小学核定的绩效工资增量全部纳入奖励性绩效工资部分。指导中小学完善内部绩效考核评价和分配办法,奖励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总量的比例应不低于70%,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教优酬”。
急需紧缺专业高层次人才来鲁,走“用编、入编绿色通道”
2022年,山东组织实施“优编强才”计划(即优化事业编制资源配置,强化人才引育创新编制保障)。在全省编制总体规模不突破、各级编制总量不改变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编制资源配置,统筹部分空余事业编制,建立周转使用制度,出台《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管理使用办法》,服务保障全省高层次人才引进。对急需紧缺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建立用编、入编绿色通道,特事特办、随申随办、限时办结。
下一步,山东将坚持深化改革、完善体制、创新管理、优化资源一体推进,继续加大机构编制统筹使用力度,聚焦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聚焦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聚焦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持续推动资源科学配置、高效配置。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江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