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元友家中的北屋全部用来放书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李焜染 摄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是来自山东德州的郑元友,这里是我爱看的书籍……”视频中,56岁的郑元友正在作自我介绍,他的身后是家里的“藏书楼”,藏书近万余册。他从小酷爱读书,家里除了基本家具之外到处都是书,已经放满了一间屋子,重量高达万余斤。
除了“藏书楼”的主人这个身份外,郑元友还是德州齐河一家小吃店的老板。他每天与锅碗瓢盆打交道,靠面条肠粉讨生活。和很多具有反差感的故事不同,这位小吃店老板的生活简单快乐,在极其平凡、遍布琐碎的日常里,他打开锅盖看到文学,再将文学煮进生活,带来安逸和幸福。
家中一间北屋满是书
每天固定读书一小时
日前,记者在郑元友位于齐河刘桥镇后郑村的老家看到,他将一间北屋取名“善一堂藏书楼”,靠墙的书架上,除了书还是书,不同的书籍按照类别放置在不同的位置,井然有序。每一本书郑元友都看过,有的还做了读书笔记,书的边边角角泛出黄色。
“这个是《儒林外史》,吴敬梓写的;这个是《通俗哲学》,我看了好多遍。”郑元友告诉记者,自己从小便热爱读书、写作,热衷于藏书,目前私人藏书近万册,重量多达万余斤。每天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会拿出书来读一番,固定时间是一个小时。不仅自己爱读书,他还会将书籍分享给其他人。只要你想读书,去他的“藏书楼”,他都十分欢迎。
为何酷爱读书、嗜书如命?还要从郑元友学生时代说起。初二那年,郑元友的同学将一本《三国演义》带到学校,趁着同学出去打篮球,他便翻阅起来,立马被里面的人物故事所吸引。这本书也打开了他的文学世界,更让他对书产生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此后,他开始大量购买文学书籍,开启了读书、藏书生涯。
小吃店里安放文学梦
边背诗边做肠粉
读书是爱好,小吃店老板是郑元友营生的身份。
郑元友今年56岁,年轻的时候去西藏卖过白菜,去广州学习过做小吃。2012年,他在镇上办了一家树人教育辅导学校,辅导镇上孩子的课余作业。2022年,他在县城开了一家面条水饺店,后来改做广东肠粉,自己是老板也是员工。
每天早上天刚亮,郑元友就开车来到小店,开始做肠粉、卖肠粉。“我比较喜欢读书,也喜欢读诗歌写散文。”郑元友说,“店里不忙的时候,我有空就读会儿书,有时也给其他人讲讲我读书的内容。”
卖肠粉很单调,郑元友需要从早到晚守在店里。他就把书籍放在桌上,旁边放着一个本子,边读边写。有时候他也会背几首古诗,一边背一边做肠粉,偶尔还和客人以诗逗趣。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平时生活里见不到的故事、听不到的趣闻,有些没去过的地方,我通过读书也好像去过了一样。我一边做肠粉,一边读书,感觉自己心情变得豁然开朗了。”郑元友说。
把文学故事带进日常
辛苦也变得甜蜜
这几天,天气越来越暖和,郑元友的小吃店越发忙碌了,从早上7点开门到晚上8点收摊,几乎一刻不停。
小吃店里摆的书籍也多了起来,有时候,顾客想看书,郑元友会大方地借给他翻阅,还会和顾客讨论书里的内容。
小吃店关门下班后,只要有时间,他就去县城的旧书摊逛逛,各个学校门口的书店,他也是常客。有一次他一口气买了3000多元的书,开心地一路小跑回了家。“这些年,把积蓄都用来买书了,少说也有20来万元了。”郑元友笑着说。
有时候,他还会和妻子分享书里的故事:“你知道李清照吗?”“唐僧的父亲是谁?他和咱们齐河还有一段故事……”
郑元友把文学带进了生活,用它包裹琐碎的日常。他说:“起早贪黑卖小吃是一个辛苦活儿,但文学作品让这一份辛苦甜蜜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