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函山公墓推出节地生态葬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郭尧 摄
随着殡葬改革的逐步深入,“魂系生态、叶落归根、回归自然、绿荫后人”的生态安葬理念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日益被人们所接受。新黄河记者从山东省民政厅获悉,目前,全省各地普遍出台了生态安葬奖补政策,积极推行海葬、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现代文明生态安葬方式。近5年,全省参加生态安葬人数约12万人。
近5年山东生态葬中海葬占24%
“孩子离开我们1168天了,思来想去决定把女儿海葬吧!她没有结婚、没有子女,我们老了后谁给她扫墓?岂不更凄凉。回归大自然吧……”2020年,失独母亲“好阿姨”参加女儿的海葬仪式后,添加了社工苏建的微信,从那天起,苏建便成了阿姨的倾听者,3年来替一位素未谋面的妹妹逢年过节给这位母亲问好。
“阿姨其实不姓‘好’,她叫我‘好孩子’,我叫她‘好阿姨’。过节时,我向她问声好,朋友圈里她时常给我点个赞,我们就是这样通过微信交流,远远的,暖暖的。”苏建说,从事社工工作,同时自己也是一名生命教育志愿团成员,参加过很多次海葬活动,能够感受到人们对海葬的认可度逐年提升,逝者融入大海的时候,面对广阔的大海,家属也是一种释怀,情意永远留在人间。
海葬是将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种葬法。骨灰撒海,冲破了传统的“入土为安”观念。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海葬是继墓葬以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有利于节约土地、发展经济,有利于移风易俗。
3月29日上午,东营市第8次骨灰集中撒海活动在黄河入海口渤海海域举行。在悠扬的礼乐声和亲属们的祈祷祝福声中,83位逝者骨灰同芬芳的鲜花一同长眠于大海。清明节前后,青岛、潍坊、日照等地也陆续开展海葬活动。
“随着多年来引导,群众对生态安葬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尤其是海葬,近5年山东12万参加生态安葬的人员中,海葬人数达2.9万占24%。”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处长潘红春介绍,青岛市是全省最早开海葬的城市,承担了济南等内陆城市的海葬任务。
各地出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
海葬是生命回归大海,其他的生态葬法也在用不同的形式让生命回归自然。新黄河记者从省民政厅了解到,树葬是将火化后的骨灰埋入地下,在地上不围墓地,不垒坟头,只在地上植树的殡葬方式。死者与树木融为一体,每人可省地1平方米;花葬、草坪葬是指将骨灰盒埋入地下,地上不垒坟头,只在地面平放墓碑的四周植草种花,此种葬法占地面积小,与自然融为一体;草坪葬是源于西方流行于东方的葬式,与芳草为伴,让生命生于自然,归于自然,吸取大地甘露,与天地合二为一;壁葬是将骨灰盒嵌在墙壁内的丧葬方式,在安葬逝者的同时为后人留福,是一种先进的殡葬理念和行为。
以“回归自然”为主旨的安葬形式逐渐被认可,与各地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出台补贴鼓励政策密不可分。“近年来,全省各地普遍出台了生态安葬奖补政策,对逝者家属补贴1000—7000元,积极推行海葬、树葬、花坛葬等现代文明生态安葬方式。”潘红春说。
根据《济南市民政局济南市文明办济南市财政局关于对生态葬实施奖补政策的通知》,对选择生态葬的具有济南市户籍和居住证的2018年1月1日以后亡故的居民进行奖补。其中,对于骨灰撒散或者将骨灰全部撒入海、河等,奖补4000元;对于骨灰使用可降解容器或者直接入土,土地可重复使用,不保留标志的,奖补3000元……骨灰永久安放在骨灰堂、墙、塔、廊、壁等骨灰格位中,无其他标志物的,奖补1000元。
传统公墓向现代节地生态葬公墓转型
倡导绿色安葬是今年清明节的主题之一。3月31日上午,济南市玉函生态示范园正式开园,成为全市推进殡葬改革、推行生态安葬的又一生动实践。生态示范园占地面积8亩,采用景观公园式的理念设计,划分树葬、花坛葬、草坪葬、壁葬、塔葬等多个主题鲜明的区域,同时还立有海葬纪念碑。
济南市殡仪馆副馆长李澎介绍,玉函山安息园是济南市最早建设的公墓,也是济南市城区内最大的国有公墓:“在核心区域拿出土地资源推出节地生态葬,就是为了宣传绿色生态的理念,引导市民选择节地生态的葬式葬法,作移风易俗、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据介绍,生态示范园于2021年11月启动建设,总投资400余万元,其中草坪葬区、树葬区可安葬3900具骨灰,壁葬区、塔葬区可安葬1700具骨灰,循环式花坛葬区年安葬约200具骨灰,极大提高了土地复合利用率。设计理念采用九州命名,实现了人文景观、文化内涵与节地安葬形式的有机结合。
“济南市玉函生态示范园是传统公墓向现代节地生态安葬公墓转型的有益实践。老墓、大碑一下子没有了,增加了上万个墓位,同时还满足老百姓几代人都在这里安葬的需求,又宣传了节地生态安葬的形式。”潘红春介绍,近年来,山东省坚持“节地生态”,因地制宜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基本实现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市、县、乡三级全覆盖。目前全省136个县(市、区)均完成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并与当地国土空间规划实现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