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打造“三核两带”新旧动能转换空间布局

2023-10-09 07:38:01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张成地

责任编辑:刘克

  10月8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会上,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赵晓晖介绍,山东规划到2035年建成“山清水秀、城乡融合、陆海统筹、区域协调、安全永续的美丽国土”,并建立耕地、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等11项指标构成的规划指标体系。

  明确山东新四大战略定位

  《规划》以“三区三线”为基础,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和海洋等功能空间布局,在全省范围内构建“一群双核、两屏三带、三区九田”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农业空间方面,打造“三区九田”农业空间布局;生态空间方面,构建“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城镇空间方面,形成“一群双核”城镇空间布局。《规划》还对海洋空间、基础设施等作出布局安排。

  此外,《规划》具有“多规合一”、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体现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塑造高品质国土空间、“数、线、图”一致的五大特点。

  “着眼山东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在东北亚的地缘优势。”赵晓晖介绍,《规划》提出山东省的战略定位为“面向东北亚、‘一带一路’的双向开放新高地,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岱青海蓝、魅力宜居的齐鲁美丽家园”。

  据了解,山东规划到2035年建成“山清水秀、城乡融合、陆海统筹、区域协调、安全永续的美丽国土”,并建立耕地、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等11项指标构成的规划指标体系。

  高水平打造“山水圣人”文化轴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李新阁介绍,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优先序划定三条控制线,全省共划定耕地保有量9491.1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8412.2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06万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不超过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

  其中,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方面,以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坚持耕地应保尽保、永久基本农田应划尽划,将全省98.72%的现状耕地纳入耕地保有量,将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到市、县,并上图入库。

  “《规划》立足海洋开发保护现状,衔接落实海洋相关规划和海洋“两空间内部一红线”划定管控要求,构建‘一带、两湾、三海域、五岛群’的全省海洋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山东省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东介绍,山东将科学管控海洋空间资源严格管控围填海活动,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推进海岛分类管控,优化利用有居民海岛,保护性利用无居民海岛,严格保护特殊用途海岛。

  塑造空间特色方面,《规划》高水平打造“山水圣人”文化轴,推动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整体形成“轴、带、区、网”有机融合的整体景观风貌格局,着力塑造独有的空间特色。

  其中,山东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李峰提到,要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统筹划定包括城市紫线在内的各类历史文化保护线,明确保护范围和管控要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严格保护。

  济青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已上报国务院

  山东作为北方经济大省,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的一举一动为外界高度关注。《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完善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核心功能,到2035年,形成济南、青岛2个特大城市。

  赵晓晖介绍,《规划》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以县(市、区)为单元确定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三类主体功能区。其中,城市化地区67个,主要位于济南、青岛都市圈的核心区域,设区市市辖区,以及胶济、京沪等重要交通廊道,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城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主体功能定位,引导人口合理集聚,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发挥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作用,引领沿黄城市交流合作。到2035年,形成2个特大城市,14个大城市以及22个中等城市、56个小城市组成的城镇体系。打造以济南、青岛、烟台为引领,济青产业发展带、沿海产业发展带为支撑的“三核两带”新旧动能转换空间布局。

  据了解,目前除了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全省16市和78县(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全部进入报批程序。其中,济南、青岛两个国批城市的规划成果已上报国务院,其余14市规划将提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由省政府批复;市级规划批复后,将及时呈请省政府批准78县(市)规划。

  此外,新黄河记者获悉,山东统筹推进省、市、县、乡镇四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全省“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形成。

  相关新闻

山东将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

  新黄河记者在会上了解到,《规划》高水平打造“山水圣人”文化轴,推动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整体形成“轴、带、区、网”有机融合的整体景观风貌格局,着力塑造独有的空间特色。

  《规划》凸显“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的磅礴大气和“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的独特魅力。统筹山脉、河流、海域、森林、湖泊等自然景观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结合国土绿化行动,推进城乡公园和绿道建设,构建开放、共享、安全的蓝绿空间体系,将各类景观资源融入城乡居民的“日常游憩圈”和“休闲旅游度假地”,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保护传承齐鲁优秀传统文化。《规划》衔接文物保护相关专项规划,突出保护各级各类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遗产保护空间体系。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统筹划定包括城市紫线在内的各类历史文化保护线,明确保护范围和管控要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严格保护。推动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统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廊道、古驿道、风景道、旅游公路空间布局,有机组织自然文化遗产游径网络,推动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实现。

 

  基于山东自然地理格局、历史文化底蕴,《规划》统筹考虑各类景观资源分布特点和空间关联性,高水平打造“山水圣人”文化轴,积极培育大运河、海岸线、黄河、齐长城、胶济铁路等景观风貌带,强化山岳、半岛、平原和红色文化等不同地域分区风貌引导。统筹区域绿网、水网、交通网以及历史文化线路,构筑“一环四横五纵”区域绿道为主体的景观廊道网络,整体形成“轴、带、区、网”有机融合的整体景观风貌格局,全景展现齐鲁大地海岱相连、古今相映、城绿相融、自然和人文相得益彰的魅力空间。

作者:张成地

责任编辑:刘克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