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干三段,多支多点”的空间格局,发挥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提升泰山、千佛山、大明湖等建设品质……10月10日,省政府发布了《山东省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规划(2023-2030年)》。到2025年,山东集生态屏障、文化弘扬、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沿黄生态廊道将初步形成。
发挥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带动作用
黄河山东段长628公里,占黄河总长度的11.5%,从东明县入境,流经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淄博、滨州、东营9市,在垦利区注入渤海,有玉符河等12条一级支流。该规划范围为黄河干支流流经的县级行政区,核心区为黄河干流河道管理范围及向外延伸1000米覆盖的区域,12条一级支流河道管理范围,以及周边重要生态节点,面积约9825平方公里。联动区为沿黄9市其他县级行政区。规划期至2030年,分两个阶段推进实施,第一阶段为2023年至2025年,第二阶段为2026年至2030年。
在战略定位中,将发挥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创新沿黄城市空间利用模式,把全生命周期管理、韧性城市理念贯穿沿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分类分段推进河道整治、滩区治理、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等重大工程,推进森林城市、森林村居品质提升,从城河为邻走向城河相融,实现拥河而兴、水城共融,打造人城河和谐共生、相依共荣的活力廊道。
根据任务目标,到2025年,山东集生态屏障、文化弘扬、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沿黄生态廊道将初步形成。到2030年,黄河安澜充分保障,堤内外绿带一体融合,沿线绿点充分保护,全域绿网串通交错,功能节点缤纷多彩,亮丽风景充分彰显,环境质量根本改善,生态系统稳定可靠,美丽城乡舒适宜居,建成大江大河生态廊道保护建设新标杆、全国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新样板、黄河流域城河互促共融新典范、山东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新高地。
在空间布局方面,山东将立足黄河山东段自然地理特征,以黄河干流为骨架,以12条一级支流为脉络,以自然保护地、水利风景区等重要生态节点为支撑,坚持左右岸、堤内外、干支流、点线面统筹布局,构建“一干三段,多支多点”的空间格局。
其中,“一干”即黄河干流生态主廊道。突出黄河干流在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中的核心作用,以稳定河势、规范流路、保障行洪能力为前提,以增加生态绿量、提高生态质量、巩固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建设集防洪护岸、水源涵养、生物栖息等功能于一体的干流生态廊道。推进“二级悬河”治理,降低黄河大堤安全风险。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恢复水生态,保障河道基本生态流量,确保河道不断流。填补绿化空白,提高绿化水平,贯通近岸绿带。开展黄河滩区综合整治,保护修复黄河口及各类生态功能区,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三段”,即黄河山东段三大特色区段。根据黄河山东段自然地理风貌、两岸发展基础,划分为河田融合生态修复段、河城一体生态景观段、河海联动生态涵养段。其中,河城一体生态景观段涉及聊城、济南、德州、淄博、滨州5市,自平阴县东阿镇起,至博兴县乔庄镇,河道长度约238公里。针对两岸堤距较窄、滩区面积较小、河城关系紧密等特征,统筹推动干流沿线生态保护与城镇建设,促进河城融合发展。推动济南拥河发展、北跨发展,实现地理阻隔向发展枢轴转变。实施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融合历史文脉、人文特色,推进沿黄生态休闲系统与城镇慢行网络有效链接,打造河城交融、蓝绿交织的沿黄特色风貌带。
“多支”,即多条支流生态次廊道。其中,突出黄河山东段12条一级支流在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中的支撑作用,以河道综合治理、生态流量保障、河岸绿化造林为重点,建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次廊道。“多点”,即多处生态功能节点。其中,高标准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高水平提升东平湖生态功能,高质量建设济南大寨山、泰安徂徕山等自然保护区,高品质建设泰山风景名胜区等自然公园和菏泽黄河、济南百里黄河、垦利区黄河口等水利风景区,建立系统完善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济南串联黄河沿线景观节点 打造堤上休闲体验线路
根据规划,山东将系统推进沿黄生态廊道绿带、绿点、绿网建设。
贯通近岸绿带,山东将以沿黄生态主廊道为重点,推进河滩生态涵养带、河堤生态景观带、堤外生态防护带一体保护,填补绿化空白,提高绿化质量,打造临河防浪林无断带、堤顶行道林连续无缺、淤背区适生林整体覆盖、护堤林齐全完整、护坡草皮美观平整的沿黄近岸生态安全屏障。其中,加强湿地生态修复,严格控制以人工湖、人工湿地等形式新建人造水景观。综合整治滩区土地,在黄河滩区内,不得新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设立新的村镇,已经规划和设立的,不得扩大范围。加强绿道联通,构建连续、便捷的生态景观慢行绿道网。济南市串联黄河沿线景观节点,建设百里自行车道和步行道,打造慢行绿道、观景台、黄河客厅三位一体,左右两岸融合贯通的堤上休闲体验线路。
扮靓沿线绿点,山东将以沿黄生态廊道串联自然保护地、水利风景区等重要生态节点,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打造各具特色、功能突出、缤纷多彩的生态靓点。其中,推进山东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及济南北郊等地方级森林公园与沿黄近岸绿带一体建设,开展森林抚育、沿黄特色优势树种培育,构筑沿黄森林生态屏障。提升泰山、千佛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济南大明湖等地方级风景名胜区建设品质,完善特色景观展示体系,发挥生态与景观功能。
优化全域绿网,山东将依托河流水系、交通干线、县乡道路,串联农田林网、城乡绿地、防护林带,贯通城乡节点,联通生态资源,串点成线、以线成网,构建相互关联、层次清晰、覆盖全域的绿色网络。其中,推进黄河一级支流生态保护修复,在不违规占用河渠两侧、水库周边耕地以及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拓展河道沿线生态绿化范围。加大济南南部山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修复流域周边山体,实施造林绿化工程,涵养水源。提升玫瑰湖、济西湿地等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能力。
在深化污染治理方面,山东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统筹治理,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综合整治流域污染,全面管控环境风险,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筑牢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其中,深化流域水污染防治,禁止在黄河干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强化建设用地风险管控,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居民区和学校、医院、疗养院、养老院等单位周边,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
控制沿黄建筑高度 强化城市天际线协调
在打造美丽城乡方面,山东将立足生态优势,培育特色生态空间,整合沿黄文旅资源,统筹廊道建设与城乡发展,提高城乡建设品质,差异化打造富有黄河特色、宜居宜业宜游的优美城镇、和美乡村。
其中,建设城河互融中心城市,提升济南滨河景观特质。突出城河自然交融景致,串联黄河、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重要湖库等多样生态节点,实现城市与黄河自然生态系统有机融合。高质量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和公共服务功能,打造都市阳台片区。彰显济西湿地、鹊山龙湖湿地等节点生态功能,营造更具品质和诗意的鹊华烟雨、齐烟九点沿线风光,展现黄河水韵之美,凸显“鹊华城光”。控制沿黄建筑高度,强化堤顶路与小清河之间城市天际线协调。贯通丁太鲁、药山、鹊山、华山、第九弯等沿黄重要节点。
推进济南河城风貌一体融合。建设长平山水、鹊华城光和济章田泽三大独具特色的沿黄风貌段,打造浪溪河、玫瑰湖、北大沙河、济齐湿地、鹊华、济章六大节点。密切黄河与小清河的生态联系。加强与济南城区内重点景观联系,协同打造黄河-小清河-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山泉湖河城”精品旅游带。加强与泰安、济宁两市联动,构建“岳渎交汇”“山水圣人”自然人文风貌格局。
完善济南跨黄交通体系。加快黄岗路穿黄隧道、G104黄河大桥复线桥、济泺路穿黄北延隧道、航天大道穿黄隧道、奥体西路穿黄通道、顺河高架穿黄通道、齐州黄河大桥等跨黄通道建设,加快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7号线一期以及至济阳有轨电车项目建设,构建沿黄河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南北两岸公共交通联系,有效沟通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与南岸城区。
建设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实施济南百里黄河遗产带等重点保护工程,推进济南城子崖、济南大辛庄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以济南、东营、泰安、德州、曲阜等为主体,整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等文化资源,打造黄河文化国际交流合作高地。
强化安全保障,山东将加强黄河河道、岸线、堤防、河口管控,推进“二级悬河”治理,实施防洪减灾工程,提升水旱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筑沿黄生态廊道安全屏障。其中,守住保护管控红线,禁止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禁止违法利用、占用河道、湖泊水域和岸线。禁止在黄河流域开放水域放流外来物种、杂交种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态安全要求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