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泽擦拭老式自行车
踏入赵光泽家的院子,一辆老式自行车停靠在葡萄架下,这是当年父亲赵汝兰带领全家成为“万元户”后添置的。“万元户”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新名词,1980年11月,新华社报道了临清县八岔路公社(现为临清市八岔路镇)赵塔头村赵汝兰一家,种棉花纯收入过万元的消息。这是媒体首次报道山东“万元户”的消息,赵汝兰也成了山东首位见诸报端的“万元户”。
这则报道先后被国内外51家新闻媒体采用,自此,“万元户”一词开始流行,一度成为一个时代的致富梦想。
如今,一万元的价值不可同日而语,“万元户”也早已从流行词变成历史的印记。今年12月,济南时报·新黄河记者再次来到山东临清市赵塔头村,赵汝兰老人已于2005年去世,长子赵光泽也年逾七十,回忆起那段激情奋斗的岁月,他内心依然澎湃。
见证历史的旧照片
赵光泽家前院的老房子是成为“万元户”之后盖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的房梁、砖石、橱柜依然在正常使用,“一晃40多年过去了,这间屋、这个院子保留着很多当时的记忆。”赵光泽从橱子里翻出来几张放大版的旧照片,正是当年首个见诸报端的“万元户”报道当中的内容。
1980年11月17日,新华社报道了赵汝兰一家种棉花由穷变富、纯收入10239元的消息,随着该报道先后被国内外众多新闻媒体采用,“万元户”一词也随之流行起来。赵光泽是赵汝兰的长子,那时他只有28岁,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那时候的猪肉只要6毛钱一斤,年收入1万元真是想也不敢想的。”赵光泽回忆,当时记者帮着算出来自家的收入之后,所有人都不敢相信,核算了好几遍才报上一个保守的数字,父亲甚至都“害怕”被人问起。
“改革开放之前,农民在生产队靠挣工分吃饭,有很长一段时间大家种玉米、小麦粮食作物,产量低、价格低,不少人吃不饱。后来开始鼓励种棉花,临清就有了棉花研究所。”赵光泽回忆,1979年,赵塔头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变得空前高涨,恰逢“鲁棉一号”良种大面积推广,棉花产量也高,“村里人人都种,棉花垛堆得比屋子还大。”成为“万元户”之后,家中先后添置了5辆自行车、3台缝纫机、2块手表、1台座钟和2部收音机,还盖了新房。
冬日的阳光又冷又明亮,赵光泽回忆起当年的劳作场景历历在目,“收花的时候要弯着腰一朵一朵采,130多朵棉花差不多才一斤。以前集体挣工分的时候,干多干少都差不多。包产到户之后,种植成了自己的事,全家10口人从早到晚待在地里干,快的时候一天就能收上几十上百斤。”棉花收上来之后要卖给国家,棉花收购站是八岔路最热闹的地方,“拉着地板车去排队卖棉花,人多得都挤不进去门,我在那里排过两天两夜的队。”
赵光泽说,农村土地改革后,自己的小家庭通过种棉花“翻身”了,“从那之后就吃喝不愁了,再也没饿过肚子。种完棉花想再发展,全家又开始养羊、卖羊毛。后来我想出去闯荡闯荡,开过大车卖过煤炭,也挣到钱了。”兄弟四个各自奋斗,老二做起了轴承生意,老三扩大种植,开始种西瓜、养殖猪羊等,老四则做起了拖拉机等农村机械,“都没闲着,人不能懒,勤快才能致富。”
赵塔头村村貌
“老支书”的笔记本
赵光泽年轻时是生产队的小组长,后来担任村里民兵连的连长,1990年开始,他在赵塔头村和八岔路镇的其他村子里担任村干部,后来回到赵塔头村担任村支书,一直到今天,年逾古稀的他是临清市年龄最大、在村委会工作时间最长的村干部。
赵光泽有一个笔记本,记录着他从人民公社时期开始的工作笔记,从最早的“按‘人六劳四’分粮”,到1983年的“按人分地”,再到1990年之后“规划承包户”“全村收支情况”,旧纸张记录的一笔一画,见证着农村发展的历程。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以来,农业生产责任制由联产到组、联产到劳,到包产到户、大包干,不断深化、不断完善。
“当村干部之前在外面跑,是想着怎么养活自己的小家。进入大队之后,就要考虑怎么带领整个村致富。”而发展的道路并不一帆风顺,赵塔头村曾换过三任书记,尝试发展纺织、刺绣、蔬菜大棚等,但都因不同原因失败了。2011年,赵光泽回到赵塔头村任村支书,结合实际情况,他鼓励村民外出务工,“现在种粮都机械化了,村里用不着这么多劳动力,找门路让老百姓挣到钱,才是实实在在的道理。”目前,赵塔头村全村230余户,有160多户通过打工在外面买了楼房,村民收入大大提升。2019年,许俊英将老房子推倒,花十余万元重新建起了漂亮的新房,“我们两口子常年在外打工,孩子结婚、盖房子的钱都是靠务工攒下的。”
流转来的土地上建起了蔬菜大棚,承包给了外来的租户,也让村里的贫困户受益。“以前是11个大棚,现在是8个,都是我承包的。”来自莘县的王吉川种蔬菜20余年,已经在赵塔头村租赁了5年大棚,“这边水利、土质都挺好,在这里投资小一些,也更好掌握。”
在镇政府的支持下,2016年,赵塔头村里修建了柏油路,村内4个主街全部硬化,实施了自来水改造工程,村民吃上了“放心水”;2017年,村委会大院安装了40万元的光伏发电项目,并入国家电网,每天稳定收益200元。2019年、2020年,赵塔头村村集体收入分别达到了10万元和13万元。现在,村里还实施了乡村文明建设行动,57个胡同全部硬化,在道路两侧新设石花栏,栽植了海棠、紫叶李等观赏植物500余棵,大大改善了村庄环境。
电商“快车”拓宽致富路
赵光泽一家见证了中国土地制度的改革、中国农村的变化,“万元户”一词见证了时代剧变,见证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之路。如今,八岔路镇延续了大胆探索、敢闯敢干的精神,在新时代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产业振兴。
赵塔头村的脱贫户赵桂明利用自家小院空地发展果蔬立体化种植,年增加收入1万余元。这是八岔路镇发展“庭院经济”的一个缩影,庭院经济以其经营灵活、管理方便、投资少、成本低、效益高的特点和优势,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据了解,全镇还利用农家闲置庭院,打造了养生学堂、巧姐工坊等特色庭院。截至目前,临清全市已发展庭院经济示范户278户,建设家庭养殖园、家庭作坊、家庭菜园等3007处。
此外,八岔路镇明确自身定位,积极探索“合作社+农民+电商+产业”模式,发展土地托管服务,引导村民进行土地流转,集中种植地瓜等农产品,大力发展电商产业,诞生了中国首批淘宝村。“烟薯25号每天能卖出几百单。”八岔路镇前常二庄村村民董庆威介绍,镇里沙土地种植出来的瓜果特别香甜。
据介绍,八岔路镇的电商产业年网络交易额突破5000万元,探索出了一条以镇域电商产业助推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自2022年以来,累计开展不同层次的电商培训班11期,培训800余人次。目前,该镇电商直播从业者400余人,以蜜薯为主的农产品销售量长期在天猫等平台位于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