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揭晓,282个项目(人选)获奖

2024-07-27 09:28:49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曹茜

责任编辑:高原

  7月26日下午,山东省召开全省科技大会。会上宣读了《山东省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名单》《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其中,省科学技术最高奖授予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承慧和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万华研究院院长华卫琦;省科学技术青年奖授予10人;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5人。

  企业科研工作者

  持续登上最高奖舞台

  除了授予个人的奖项,此次还评选出265个项目。其中,省自然科学奖49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6项;省技术发明奖30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17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86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40项,二等奖143项。

  新黄河记者从山东省科技厅了解到,山东在树优评价导向、完善评审机制、规范专家选用、净化评审风气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赋能山东产业发展情况作为科技奖励评审把关的重要内容,重点支持提升11条标志性产业链发展、支撑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的创新成果和人才团队,评选出一批高质量的科技成果。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值得一提的是,从2020年度的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山东重工集团董事长谭旭光,2021年度的最高奖获得者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总工程师张贵民,2022年度的最高奖获得者歌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滨,到2023年度的最高奖获得者华卫琦,近年来,来自企业的科研工作者持续登上最高奖的舞台。

  重点产业创新能力突出

  青年主力军地位逐渐凸显

  据介绍,2023年度的获奖成果主要呈现三个特点。

  重点产业创新能力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医养健康六大产业表现出较强的创新实力,获奖项目数量达176个,占比达66.4%,较2022年提高6个百分点。

  荣获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山东能源集团的“深部厚煤层智能开采关键技术与高端装备”、海尔的“面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济南二机床的“大型高速智能全伺服冲压生产线”三项特等奖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近两年实现产值共525.5亿元,利税81.5亿元,有力支撑山东省能源矿产、先进制造、高端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学研合作成果丰硕。在发明奖、进步奖中,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完成的项目达147项,占比达68.1%。其中,企业牵头、高校院所参与的项目54项,占比达25%,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优势逐渐显现,有力促进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创新资源向企业加速集聚。

  科技人才梯队培育效果显著。青年人才主力军地位逐渐凸显,项目完成人平均年龄为44岁,较2022年降低2.3岁,其中45岁以下第一完成人102人、占比达36.8% ,40岁以下30人、占比达10.8%,数量均为历年最高。

  张承慧:

  为光伏新能源高效可靠并网提供“中国方案”

2023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揭晓,282个项目(人选)获奖

  7月26日,山东省召开全省科技大会,会上,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承慧被授予2023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30余年来,张承慧一直从事新能源系统控制研究,直面新能源高可靠并网、高质量供电、高效率利用三大挑战,创建新能源高效可靠并网非线性控制理论与技术体系,带领团队研制光伏逆变、新能源电能质量控制、电池储能三类核心并网装备,与企业合作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实现了光伏新能源高效可靠并网。

  张承慧此次获奖的成果,应对的正是新能源高可靠并网、高质量供电、高效率利用三大挑战。“此次获奖的成果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张承慧介绍,“一个是怎么把新能源发的电送到网上去,实现大规模并网;第二个是如何进行电能质量控制,特别是高压大容量的电能质量控制;第三个是怎么来稳定电网,那就是大规模储能。”

  张承慧表示,与欧洲的新能源并网以分布式为主不同,我们国家的新能源并网以大容量集中式居多。“中国的新能源并网单机容量都比较大,我们发明了非线性的控制理论和方法,专门针对大容量系统的并网,那么实现它的高效并网,这是它的一个创新点。”张承慧说。这一创新也在国际上率先突破了新能源并网非线性变增益控制理论及技术,实现了光伏新能源高效可靠并网,被国际权威学者誉为“中国方案”。

  与此同时,在我国,很多大型的光伏电站,如位于新疆、宁夏的大型风电站,它的直接并网电压高达35千伏,实现这种高压大容量的并网,一般采用变压器来隔离实现。张承慧代领团队发明了信息控制法,突破了欧洲“能量隔离法”容量天花板,研制成功我国容量最大35kV/百MVA电能质量控制装备,满足了国家重大急需。

  此外,他还发明了“三维一体”精细协同控制技术体系,解决了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安全性差、利用率低的顽瘴痼疾。研究成果用于国家风光储基地,被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列为全球典型案例。

  华卫琦:

  科研不是企业的花瓶必须要解决核心问题

2023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揭晓,282个项目(人选)获奖

  7月26日,山东省召开全省科技大会,会上,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万华研究院院长华卫琦被授予2023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华卫琦长期从事异氰酸酯等高端化学品及化工新材料技术创新和转化工作,带领创新团队攻克了ADI(脂肪族异氰酸酯)、尼龙12、高性能聚烯烃弹性体(POE)等“卡脖子”技术,引领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制造成套技术、共氧化法环氧丙烷绿色先进制造技术等产业重大关键技术进步方向,为我国化工及相关行业自主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华卫琦回忆,万华的前身是1978年在烟台成立的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是为了解决老百姓穿鞋的问题,要达到给每个成年人每年有一双皮鞋的聚氨酯合成革的生产能力。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万华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聚氨酯相关关键原料,MDI、TDI和聚醚的制造商。

  2001年,华卫琦加入万华。“20年来,我和同事们专心致力于MDI制造技术突破,先后主持了M DI技术6次升级换代,第7代技术的装置单套产能达120万吨/年,规模是国际同行的2倍以上,在本质安全、单耗能耗、产品质量等方面全面领先,彻底颠覆了世界MDI产业被欧美把持的格局。”华卫琦说。

  ADI是相比MDI技术难度更大、附加值更高的产品,被誉为聚氨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在万华之前,全球仅德国和日本掌握技术。华卫琦介绍,万华从1999年启动研发,先后组建2批团队攻关,都铩羽而归。“2004年,我受命组建第三支攻关队伍,平均年龄只有26岁、一群有抱负的年轻人暗下决心,‘就是把牙崩坏,也要啃下ADI这块硬骨头’。”华卫琦说,从小试、中试到工业化,历经十余载艰苦奋斗,万华的ADI不仅搞出来了,还将市场份额做到了全球第一。在华卫琦看来,科研不是锦上添花,更不是企业的花瓶,它必须是要解决关键核心的重大问题,必须全力以赴支持这项工作。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曹茜

责任编辑:高原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