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发布 山东创新能力居全国第六

2024-11-03 07:10:21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李运恒

责任编辑:颜甲

  本报11月2日讯 今天,《2024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以下简称《评价报告》)在北京发布。《评价报告》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负责发布,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柳卸林担任课题报告组组长。据悉,《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作为“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是在科技部支持下,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编写,已连续发布25年,是国内权威的区域发展评价报告。

  柳卸林介绍,2024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基于2022年的统计数据,区域分布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一是整体创新格局趋于稳定,部分追赶省份进步明显;二是领先格局基本稳定;三是追赶地区的差异性和排名波动依然较大;四是不同省份创新实力、创新潜力和创新效率差异较大,大省大市在创新实力方面依然占据优势。

  报告显示,2023年,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依然保持第1位,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江苏、北京分别排名第2位和第3位,浙江和上海分别排名第4位和第5位,前5位排名与去年保持一致。排名前10名的地区还有山东、安徽、湖北、湖南和陕西。

  从排名变化情况看,2024年排名上升的地区有8个,分别是江苏、陕西、天津、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和新疆。其中,天津排名上升6位,创新转型效果明显;辽宁和山西均上升5位,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和转型效果明显;内蒙古和新疆分别上升4位和3位,成为西部创新转型的典型。2024年排名下降的地区有13个,分别为:青海、广西、贵州、四川、重庆、海南、吉林、黑龙江、北京、福建、云南、甘肃和宁夏。其中,青海下降5位,创新排名下降的态势尚未扭转。广西和贵州均下降3位,四川和重庆均下降2位,西南地区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依然需要寻求突破。黑龙江和吉林作为东北部省份,未能延续去年的上升趋势。

  从领先地区的增长来看,2024年,广东、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和山东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在40分以上,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安徽、湖北和湖南的得分在30分以上,具有一定竞争力。从创新能力相对得分的动态变化来看,广东在经历高速发展后领先优势开始放缓,其他领先省份大多呈现追赶态势。其中,江苏、浙江、上海和山东进步较为明显,北京则呈下降趋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高太山指出,领先地区排名有所变化,江苏排名提升1位,且整体分数较高。上海分数有所下滑。各区域排名具有梯队性,前10名呈现出3+3+3+1的特点,其中,广东、江苏和北京的分数在50分以上,浙江、上海和山东的分数在40分以上,安徽、湖北和湖南的分数在30分以上。11-17名的中部地区逐渐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更加趋同,18-21名的辽宁、河北、吉林、山西等地区处于追赶关键位置,22-27名的地区旗鼓相当,差距极小,28-31名地区差距逐渐明显。领先地区的集聚和区域带动性更强。广东、江苏、北京分别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火车头”地位更加突出。

  三大国际科创中心领先优势持续扩大,部分指标占比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其中,在国际论文方面,北京占比14.50%,上海占比7.64%,广东占比7.11%,其他区域占比70.74%。在政府投入方面,北京占比7.17%,上海占比5.67%,广东占比14.43%,其他区域占比72.73%。在专利产出方面,北京占比12.80%,上海占比5.34%,广东占比16.71%,三大国际科创中心占比34.85%。在高新技术企业方面,北京占比7.74%,上海占比5.92%,广东占比18.35%,其余区域占比67.99%。

  在区域差异上,2024年各区域创新能力差异持续扩大,区域变化由东高西低转变为南高北低。在重点地区领域协同上,2012年以前京津冀趋向协同,之后协同度降低;长三角整体协同度不断提升;东三省协同度较高,但属于低水平协同。

  财政支出是支撑原始创新的重要保障。2022年各地财政科技支出差距大,科技投入向头部集中趋势更加明显,广东、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湖南、四川、江苏、湖南和河北总体占全国80%以上。广东省排名仍保持第1位,广西、海南等地区排名均有所上升,天津、黑龙江、吉林等地区财政科技支出下降明显。

  高太山总结,“从全国层面看,广东、江苏、北京、浙江、上海等领先优势更加突出。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打破了省级行政区划,成为区域创新领头羊,特别是前10名地区主要城市,与3+3的创新格局高度吻合。中西部地区与东部领先地区分层明显,趋同性更强,与各地产业同质化发展有关,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而言,也面临不小挑战。对照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要求,增强区域协调,建立各具特色的创新体系,挑战仍然不小。新技术发展也容易带来新要素集聚和能力极化,对跨地理的空间修复作用有限。从全球范围看,各地都需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柳卸林指出,当今,数字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能够加强创新发达地区的集聚,而对加强全国各地区的协同发展作用并不明显,这一现象不仅出现在中国区域创新发展过程中,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十分常见,这也是未来发展要考虑的问题。 (济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运恒)

作者:李运恒

责任编辑:颜甲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