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谋划未来产业 鼓励科技成果“先试用后转化”

2024-12-20 06:47:27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张成地

责任编辑:李欢

  近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布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将优先发展人工智能、“元宇宙+”、生命科学、未来网络、量子科技、技能作业机器人、深海深地深空、低空经济8大未来产业重点领域。

  同时,聚焦未来制造、未来信息等,重点围绕6G、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氢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多方向、多路径开展不确定性未来技术跟踪预研,力争在关键细分领域换道抢滩,培育一批未来产业新增长点。

  加快建设崂山实验室、量子实验室济南基地

  具体到推进措施,山东将实施源头供给“突破”行动,鼓励高校面向未来产业发展,加强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发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基础科学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作用,加快布局“基础研究特区”;启动未来产业科技战略咨询研究专项,建立未来技术动态清单。

  同时,开展前沿技术攻关。每年布局20项前沿技术攻关项目,催生原创性、引领性成果;支持企业设立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支持优势单位申报未来产业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鼓励各级协同给予资金支持。

  实施创新载体“聚能”行动。加快建设崂山实验室、量子实验室济南基地;建设一批未来产业科技园区,积极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济南空天信息产业园、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园、济南“齐鲁农谷”等未来产业园区;加快推进“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济南、青岛国家超算中心算力建设。

  鼓励科技成果“先试用后转化”

  实施产业主体“引育”行动。打造科技领军企业方阵,攻克一批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建立未来产业“硬科技”企业榜单,形成一批在细分领域引领的明星企业;强化中小企业培育,对新增及重新认定的未来产业高新技术企业予以一定资助;推动中小企业加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

  实施中试孵化“加速”行动。面向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强化技术熟化、工程化放大、原型制造、可靠性验证等转化服务能力;围绕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建设成果转化体系,推动成果“沿途下蛋、就地孵化”;推动“硬科技”产业化应用,发挥山东科技大市场作用,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有效衔接和精准应用;完善“山东好成果”遴选发布推广机制;建强高水平技术经理人队伍,常态化开展“技术经理人山东行”活动。

  此外,《实施方案》提到,要鼓励科技成果“先试用后转化”,打通专利转化运用关键堵点。

  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未来产业改革政策先行先试

  实施应用场景“创设”行动。依托科技园区、头部企业、高校院所等建设开放综合性和跨界融合类应用场景,构建“早期验证—融合试验—综合推广”的应用场景创新体系;围绕能源、制造、家电、化工等垂直领域,打造一批可示范、可体验、可推广的科技首用场景样板;鼓励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和有关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国内外技术标准和技术规划的制定,提升科技创新成果标准转化率。

  实施创新要素“集聚”行动。面向未来产业战略领域,建立科技人才图谱,每年引进10名以上领军人才;将未来产业作为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重点领域,发现和引进一批创新创业人才。

  同时,强化产业科技金融支持。发挥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等作用,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未来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落地;综合采取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风险补偿等财政支持方式,鼓励金融机构根据未来产业研发投入特点,优化金融产品,降低融资成本,引导金融资本流向科技型企业;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首贷投放力度,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前沿技术创新等重点项目金融保障。

  根据《实施方案》,山东将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支持跨国公司、国外机构在山东建设前沿技术研发中心、技术转移机构;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在未来产业领域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创新科技治理体系,统筹推进未来产业技术突破、场景应用和产业化布局;统筹推进激励政策落实;加强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重点领域伦理规范研究和审查,提高科技伦理治理法治化水平。

  此外,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园区和城市开展未来产业改革政策先行先试,打造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示范样板;通过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加大对未来产业科学技术的宣传普及力度,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社会氛围。

  《实施方案》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25年,山东将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涌现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应用场景、重点企业和领军人才,初步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的“8+X”未来产业创新体系。

  到2027年,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网络、孵化培育链条、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30家左右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引育100名以上战略科技人才和产业技术专家,形成50个以上重大标志性创新产品,“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全链条创新生态更加优化。

作者:张成地

责任编辑:李欢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