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月16日讯 今天,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对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力助企帮扶推动工业经济稳进提质的若干措施》进行解读。
对全部4万余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常态化上门联系服务
此次发布的助企帮扶措施文件,分三个层次提出18条具体措施,既是在原有工作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也结合新形势增加了部分支持政策,旨在更加精准有效解决企业现实困难。其中,在构建服务体系、优化要素供给的基础上,对绝大部分措施明确了可量化的发展目标、主要成果或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核心关键在于精准助企赋能。
比如,在“提升产业金融服务能级”方面,提出每年新增制造业贷款1000亿元、中小企业担保贷款1000亿元和供应链融资1000亿元以上,努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差异性精准金融服务。再比如,在“推进数据赋能高质量发展”方面,对新入选为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领航企业等标杆示范的企业,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200万元奖补支持,等等。这些真金白银的政策,将更大力度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助企帮扶,我省将依据不同类型企业,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企业稳产运营。其中包括,抓住关键大企业,实施高层推动、专项帮扶。聚焦生产经营出现较大波动的重点大企业,动态调整建立30家左右重点企业联系服务名单,由担任标志性产业链“链长”的省领导牵头,“一对一”做好对接服务,推动化解企业阶段性困难、政策性问题。对区域、行业牵引力强的1000家左右重点企业,加强监测预警和分析研判,精准服务企业稳生产、建项目、拓市场。
同时,省市县三级工信部门将对全部4万余家规上工业企业,分解帮包、责任到人,开展常态化上门联系服务。实施工业百强企业提质增效行动,支持企业优化布局、增资扩产,加快成长为领航企业、世界一流企业。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挖潜强基行动,健全梯度培育体系,每年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支持加快向“小巨人”“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跨越提升。
建立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
项目建设是工业经济扩投资、稳运行的关键支撑。2024年1-11月份,全省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2%,压舱石作用充分彰显。
我省将聚焦能够快速形成优质增量、直接拉动经济增长,能够优结构提质效、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大工业项目,谋深谋细、抓牢抓实、优化服务。其中,强化项目落地保障方面,建立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施容缺受理、并联审批、要件承诺,加快办理用地用海、规划许可、环评能评、施工许可等审批手续,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强化项目推进实施方面,持续办好全省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遴选一批块头大、成熟度高的项目集中开工。提速重大项目建设,推动齐鲁石化鲁油鲁炼、日钢产能承接二期加快建设,争取东明石化炼化一体化和东营港PX上下游配套项目获批实施、山钢永锋临港三期开工建设,带动产业优布局、提质效,力争今年投产工业项目2600个以上,新增产值5000亿元以上。
对新认定省级示范性“产业大脑”给予最高200万元奖补
近年来,我省深入探索“产业大脑+晨星工厂”实数融合新模式,累计培育产业大脑建设试点80个、“晨星工厂”建设试点4220家,有力推动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助力企业打造标杆示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实施产业大脑“量质提升”培育行动。围绕重点链条、特色集群抓好试点培育、示范打造,深化服务小微企业集采集销、数智服务、产业金融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省级产业大脑能力中心和可信工业数据空间建设,搭建以产业精准治理、产业协同创新、企业数智转型为核心赋能场景的数智化转型服务平台,2025年遴选50个左右省级产业大脑建设试点,对新认定的省级示范性产业大脑给予最高200万元奖补。
同时,实施晨星工厂“数据赋能”培育行动。聚力提升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面向规上制造业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深入实施数据赋能专项行动,加快培育一批实数融合企业,力争2025年累计培育“晨星工厂”试点企业5000家、标杆企业(炬星工厂)100家以上。
实施模型产业“双百工程”培育行动。以培育“100+”特色大模型企业,打造“100+”优秀行业模型、场景模型为目标,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培育一批覆盖范围广、产品能效高的行业级大模型、场景级大模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