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2月28日讯(记者 卢震)博士后是青年人才中最具创新能力、创业潜力和发展动力的群体,是国家战略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生力军。2月28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推动博士后引育机制改革创新,加快集聚优秀青年人才情况。
2024年招收数量首次超过3000人
202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将博士后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人才工作的突出位置,持续完善博士后制度体系、大力支持博士后科研创新、着力服务博士后成果落地,年度招收数量首次超过3000人,累计招收人数达到2万人。聚焦重点产业领域、重点企业布局博士后平台,全年新增博士后平台204家,其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6家,数量居全国首位。在济南建设山东博士(后)国际创新创业园,在青岛、烟台设立博士后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以博士后工作为突破口,集成全省优势科产教资源,扎实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2025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将围绕博士后引育提质增效,优化引才策略、创新工作机制,全方位提升山东博士后品牌竞争力。
聚焦需求扩容,全面铺开用人单位岗位征集工作。前期,对全省的博士后岗位需求进行了征集,目前共征集到来自全省160个流动站、361个工作站及717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含基地备案单位)的5300余个博士后岗位需求,较去年增长36%。其中,民营企业770余家,占博士后工作站(基地)数量的70.2%。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0余家,涵盖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医养健康、现代海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着眼科研创新,广泛设置博新岗位。今年,将继续按照“先设岗、再引才”模式,实施“省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目前,已征集“博新岗位”810个,在覆盖范围上,实现高校设站单位全覆盖、16市全覆盖;在经费支持上,设站单位提供年薪不少于30万元,省级择优给予不少于30万元综合资助。目前,设站单位提供的科研经费最高达到300万元,薪酬最高达到120万元;在学科专业上,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也注重发挥我省在现代海洋、农业方面的基础优势;在博士后导师配置上,有38位院士,160位长江学者、杰青及300余位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将担任博士后合作导师,集中优势人才资源支持博士后创新发展。
同时,聚焦全省重大发展战略,抢抓博士后制度实施40周年有利时机,加大面向海内外的博士后招引力度。全面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举办黄河流域博士后招引及平台对接大会,推动沿黄9省区博士后人才共引共育,打造区域性的人才招引对接品牌。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动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进行全方位对接、深层次协同,举办博士后专场招聘,吸引集聚优秀青年博士。加大对博士后创业的支持力度,组织开展“海创人才齐鲁行”活动,突出项目引领,支持海内外博士后创业山东。
创新创业大赛全面升级
中国·山东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已连续举办了6年。6年来,大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报 名参赛的博士(后)团队5500多个,参赛企业达1000多家,参赛高校及科研院所达400多家,遍及30多个国家,创造产值累计超过130亿元。今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充分考虑新形势下青年人才工作有关要求及博士后招引目标,创新性设置人才招引赛、揭榜领题赛、创业赛三大赛道,通过大赛发现储备一批优秀博士后青年人才和创新创业项目。
人才招引赛方面,以吸引高端博士人才来山东省内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从事博士后研究为目标,聚焦省内高层次博士后科研平台用人需求,面向海内外发布“省博新计划”岗位,在报名发动、赛事宣传、人才对接等方面省、市、设站单位协同发力,扩大赛事在博士群体中的影响力。在获奖支持上,跳出传统奖金发放模式框架,采用以赛代评方式,金银奖分别纳入“省博新计划”A类和B类予以相应科研资助和生活补助,为来鲁优秀青年人才提供“扶上马”的支持和“送一程”的保障。
揭榜领题赛方面,聚焦省内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的技术难题、科研攻关和技术升级需求,推广揭榜领题的悬赏发布模式,面向海内外博士(后)及其团队征集解决方案,实现科研成果与有效需求精准对接,提高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整体成效,推动人才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在奖励激励方面,突出张榜单位在项目对接遴选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获奖团队除获得大赛奖金外,还将由张榜单位提供相应项目经费支持。
创业赛方面,将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重点吸纳有成熟落地条件的拟注册企业的博士后创新项目报名参赛。将通过“山东博士后创业基金联盟”集聚各类要素资源,为博士后创业落地孵化提供全流程服务保障。充分发挥济南、青岛、烟台等省级博士后创新创业园及各类创业园区载体平台作用,为参赛的创业项目提供创业辅导、房租减免、厂房建设全方位服务保障。在获奖支持方面,创业项目纳入2025年度“山东博士后创业启动支持计划”给予支持,帮助博士后在创业旅程中开好头,迈出稳健第一步。
多措并举深化山东博创园建设
作为省会城市,近年来,济南市持续加强博士后引育留用工作,着力打造博士后集聚高地。2024年,承办省博士(后)大赛创业赛,创业赛金奖及获奖总数均全省第一,全年新招收全职博士后首次突破1000人,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平台达205家。近3年,济南市博士后人才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3万项,获授权专利2163项,直接经济效益突破36亿元。
为加快打造引领辐射济南都市圈、示范带动黄河流域的高层次人才集聚新阵地,今年年初,济南市人民政府与省人社厅、山东大学联合共建山东博士(后)国际创新创业园,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核心园,区县园区作为分园区,构建综合性主园区引领带动、专业园区协同支撑的博创园发展格局。目前,已入驻200余家博士(后)人才企业,园区的龙头引领作用、产业集群效应和载体支撑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取得明显成效。
下一步,济南将持续深化山东博创园建设。推动政策升级,构建博士后创新创业“新生态”。优化“海右菁英”博士后人才支持政策,出台“博士后创业启动支持计划”,搭建博士后从创新到创业的全链条支持体系。深化“博士后管家”特色政策服务,提供政策咨询、政策解读、政策配套、政策申报、政策兑现等“一揽子”服务。强化省市政策协同,汇聚山东省、山东大学、济南市等各方资源,充分释放政策叠加效应。
加大金融扶持,释放博士后创新创业“新动能”。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构建多元化投资矩阵。有效发挥政府部门联合金融机构组建的首期3亿元的海右人才投资基金杠杆作用,为入园企业提供不同成长阶段的直接融资需求。有效链接山东-长三角投融资联盟、济南博士(后)创业基金联盟等民营创投机构资源,培育耐心资本,为入园企业提供灵活、前期资金支持。有效开发济南高层次人才(博士后)国际创新创业联盟的银行、保险、国有资本等资源,为入园企业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
加速成果转化,打造博士后创新创业“新标杆”。聚焦产学研融合,联动山东大学及驻济高校科研平台,为入园企业提供科研设备共用、技术共研、利益共享的资源支撑。聚焦高质量护航,搭建“人才+项目”“学科+产业”“孵化+投资”新型创新创业模式,加快培育一批人才团队优、创新能力强、产品市场好、成长潜力大的优质人才企业。聚焦全链条服务,集成创业孵化、成果展示、项目路演、双创服务、休闲洽谈、会务服务六大专区于一体,为博士后企业提供专业高效的创新创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