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3月18日讯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健全困难群众救助保障体系、兜牢民生底线情况。近年来,我省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为群众提供更加精准、高效、便捷的救助服务。在民政部、财政部2024年公布的全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绩效评价中,我省位居全国第一,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近年来,我省完善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等低收入人口的认定办法,逐步形成了按照困难程度分层管理、按照困难类型分类施策的梯度救助模式,社会救助制度由过去的“单打独斗”向多部门协同发力的“救助体系”转变。截至2025年2月,全省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35.2万人、城乡特困人员34.5万人,认定低保边缘家庭成员16.3万人,有关职能部门根据他们的困难类型,有针对性地实施基本生活、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综合帮扶。同时,为防止救助“盲区”,改革完善了临时救助制度,通过实施“急难发生地救助”“24小时先行救助”等政策,切实发挥应急、过渡、补充的作用,让群众遇急有助、遇困有帮。2024年全省共实施临时救助14.2万人次,其中对非本地户籍人口实施临时救助1893人次。我省围绕精准认定,建立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打通52个部门202类数据,构建社会救助家庭“核对资源域”,全省年均对社会救助家庭开展经济状况核查比对超过600万人次,实现智能画像、精准识别,切实保障救助政策公平公正实施。
围绕快速识别,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2024年高水平建成覆盖全省、分层分级、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山东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将191万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范围,通过“平台监测预警+基层入户核查”的方式,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保障范围,实现了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转变。
我省完善与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的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明确低保标准对特困人员、孤困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救助标准的基础参照作用,促进各类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截至2024年底,全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较上年提高7%、9%。
目前全省共有6万名孤困儿童。对于这些特殊困难儿童,我省首先将其纳入救助范围,保障好基本生活,同时积极做好助学助康等工作,更好地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今年,省政府将“实施孤困儿童助学助康项目”列入20项重点民生实事。
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方面,我省实现“应救尽救”。连续7年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纳入省重点民生实事,康复救助残疾儿童27.1万人次,救助总量持续位居全国首位。已累计免费为6700余名听障儿童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为8500余名肢残儿童实施矫治手术,为350余名唇腭裂儿童实施修复矫正手术,帮助他们改善功能,融入社会生活。今年,省残联将进一步修订完善现有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体系,提升康复救助服务水平,促进康复救助工作提质增效,为不少于4万名残疾儿童提供手术、辅助器具适配、康复训练等康复救助服务。
在促进残疾人就业方面,“十四五”以来,全省完成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15.2万人次,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全省城乡残疾人新增就业16.9万人。今年,省残联将推动实施新一轮促进残疾人就业行动,促进残疾人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实现全省城镇残疾人新增就业不少于5000人、农村残疾人新增就业不少于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