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展出的文物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黄中明 摄
4月2日上午,山东博物馆与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联合主办的“长河共饮 草原吉金——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幕。展览以黄河文化为纽带,通过聚焦黄河“几”字弯环抱的鄂尔多斯地区,揭示中华文明多元共生的深层内涵,回溯独特而神奇的草原青铜文化。
本次展览共展出文物350余件(组),通过“黄河滋养·魅力天成”“青铜艺术·巧夺天工”“多元文化·融合结晶”三个方面生动呈现鄂尔多斯青铜文明,深刻揭示了黄河流域多民族交融共生的历史进程。
展厅第一部分“黄河滋养·魅力天成”,展示了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兵器、车马器及装饰品四大类,体现了青铜器融入了游牧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展柜中带有动物造型的青铜刀、锥、鍑等工具将带领大家走进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青铜剑、箭镞等兵器再现了“马背民族”的尚武精神;青铜当卢、车饰等车马器标志着草原民族在驯马和骑乘技术上的进步;带有动物元素的青铜头饰、配饰等装饰品则体现了鄂尔多斯青铜器特有的民族特色。
展厅的第二部分“青铜艺术·巧夺天工”集合了各类以动物形象为装饰题材的青铜制品。除少量凤鸟、龙纹等受中原礼制文化影响的元素外,绝大多数动物图案源自北方游牧生态:自然的王者猛虎、狩猎场景中的野狼、奔驰的野马、盘旋的鹰隼等形象,既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更折射出游牧民族对生命力的崇拜。本次展览选取了多种造型、不同形象的动物:虎噬鹿青铜饰牌等各种老虎造型展现了早期游牧民族对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等自然法则的理解和崇尚;凤鸟造型的刀剑及饰件则体现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而羊、牛、马等各类动物形象的应用,既是草原游牧民族对生产生活的艺术提炼,也是对草原财富资源的重视和掌控。这些精美的青铜制品,向我们展现了早期游牧民族制作青铜器的精湛技艺。
展厅的第三部分“多元文化·融合结晶”为大家讲述了鄂尔多斯青铜器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在这些青铜器上,可以寻找到内蒙古东部地区、中原地区乃至欧亚草原地区的文化因素。
此外,展厅中还将展出一批在齐鲁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青铜器,与鄂尔多斯青铜器产生强烈的文化碰撞,充分展现了黄河中上游地区与下游地区不同的地域特色。
当鄂尔多斯青铜器与齐鲁商周重器交相辉映,我们不仅触摸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长年轮,更见证了不同文明在碰撞中淬炼、在交融中升华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