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晚,太极拳被成功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个武术圈由此沸腾。作为一种拳术,太极拳是如何成为世界级非遗项目的?它的价值体现在哪儿?太极拳究竟能不能实战?日前,新时报记者采访了几位太极拳传承人,听他们讲述申遗成功背后的故事,以及未来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陈媛媛
李恩久
【申遗】
12年申请六次七大流派合成“一家”
12月17日晚,太极圣地陈家沟,上千名太极拳爱好者、各流派太极拳师聚集于此,等待着一个期盼已久的结果。北京时间20时35分,从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上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太极拳成功申遗,被正式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17世纪中叶发源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的传统拳法,成为我国传统武术类非遗项目中唯一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文化由此进一步走向世界。
“其实我们早就有心理准备了,就等着宣布结果的时刻到来。”谈起这次申遗成功,陈氏二十世、太极拳第十二代嫡宗传人陈媛媛告诉新时报记者。陈媛媛6岁起随父亲陈正雷习练陈氏太极拳二十余载,多次在国际、国内太极拳大赛中获得金牌。陈正雷大师是当今陈式太极拳界泰山北斗式的人物,与陈小旺、王西安和朱天才并称为陈家沟“四大金刚”。陈媛媛说,整个申遗过程太曲折、太不容易了,她和父亲作为每一次申遗的参与者,文史资料片和申报片拍了好多遍,申报材料完善了无数次,这一次可谓“水到渠成、成竹在胸”。
太极拳的世界申遗之路,走得相当艰难和漫长,前后经历了十二年时间。2006年5月,太极拳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008年起开始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的十年里,由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规则多次发生变化,中国申遗项目又太多,太极拳申遗申请被数次搁置,前后共失败了五次。后来,文化和旅游部将太极拳列入2019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工作,太极拳申遗重现曙光。“这时候环境也跟十年前不同了,当时只有我们陈氏太极拳和杨氏太极拳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之后武氏、和氏、吴氏、李氏太极拳和王其和太极拳也被列入清单,国家就联合了七大流派共同申遗。七大流派合成一家申报成功,这也是所有太极拳爱好者们的胜利!”陈媛媛骄傲地说。
【产业】
商业化是“双刃剑”要学会鉴别“伪大师”
随着太极拳“申遗“成功,背后催生出的巨大产业诱惑,也考验着每一位太极传承人。根据温县人民政府201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只有3000多人的陈家沟村里有4所太极拳学校、30多个家庭拳馆和300多名拳师,太极拳博物馆、太极拳文化园、太极文化交流中心已经建成,太极拳成为当地支柱性产业。这几天,随着陈家沟知名度大增,游客数量也大幅增长。“太极拳商业化是一把‘双刃剑’,作为传承人来讲,我们时常会感到纠结。一方面,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陈家沟和太极文化,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它被过度开发,受太多商业化影响。”陈媛媛说,太极拳产业化是目前的趋势,古人说“穷文富武”,做成产业提高拳师收入,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和发展。不过,太极拳传承人在传承、保护过程中,应该挖掘深层次文化理念,让每一个打太极拳的人都能真正理解太极文化,进而传播太极文化,不能偏离实质,变成一种敛财的养生工具,一种哗众取宠的娱乐项目。
在企查查APP上输入关键词“太极拳”,显示目前国内注册主体共5086家,这些主体多为太极拳行业协会,也有不少经营太极拳业务的公司,比如陈家沟太极拳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高达1亿元,经营范围涉及太极拳文化交流、体育赛事组织策划、文艺表演服务、景区开发建设、餐饮服务等。同时,借着“太极拳”这块金字招牌,民间也出现不少各式各样自创的太极拳门派及掌门人,包括创建“雷氏太极”的雷雷,以及自称“浑元形意太极拳掌门人”的马保国等。“像是雷雷、马保国这些人,根本就是不入流的拳师,在赛场上屡战屡败,却在商业上收获了成功,伤害了太极拳发展。太极拳爱好者要通过正规渠道学拳,拜真正的传承人为师,要学会鉴别那些坑蒙拐骗的‘伪大师’。”陈媛媛直言不讳地批评道。
【争议】
太极拳“能不能打”?质疑声一直存在
尽管太极拳“申遗”成功,围绕它“能不能打”的质疑声,却一直没有消失。
一边是《太极宗师》里展现出的绝顶武功,另一边是公园里缓缓出拳的大爷大妈,这两种近乎矛盾的具象,难免让普通人对太极产生割裂感。尤其是近两年,一些所谓的“太极大师”在现代搏击擂台较量中秒败,更加深了年轻人对太极拳的负面认知。太极拳实战性到底如何,针对这个话题,太极传承人也有自己的见解。
李恩久是山东省非遗项目陈氏洪派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从八九岁开始习武,先后学习过查拳、摔跤、螳螂拳等各路拳法,1974年拜陈式太极拳第十八代传人洪均生先生为师。由于有着深厚的武术功底,李恩久深得洪均生拳法的精髓,在之后实践和教学中也更贴近于实战。李恩久表示,很多文学、影视作品都对中国功夫进行艺术加工,存在夸大成分,导致外界产生一些误解。刚柔相济的太极拳也是讲究技击性的,但需要功力、功法的训练,只有经过专业、系统的科学训练,才能具备真打的实力。“传统太极拳是有踢打擒拿的,并不仅是几个套路那么简单,同时也要有基本身体素质才行。对抗项目要讲究科学,运动员一般三十岁之前就退役了,因为体能开始下降了。一个六十七岁的拳师,整个人力量、速度和爆发力都不行了,上擂台能打出啥来?”李恩久解释说。同时,李恩久表示,过去二十年国家主要推崇太极拳健身养生功效,不再倡导对抗性,缺少专业的推手比赛,时间长了,太极拳实战功能也确实有所减弱,成就也自然难跟过去的太极名家们相提并论。
陈媛媛则认为,太极拳以“养生为本,技击为魂”,和自由搏击这种每天练习击打的格斗运动原本就是两种训练体系,根本不具备可比性。“太极以自己练习为主,原本对打机会就不多,内家功法讲究‘十年不出门’,可能十年才能练出点真功夫,自由搏击训练两三年就能上擂台了。两者本就各有不同优势特点,硬是把两者放在统一规则下对抗,双方最强优势可能都发挥不出来。”
【传承】
开通抖音教学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作为一种拳术,大多数人修习的太极拳早已不适用于实战,却依旧在世界引发追捧。据统计,太极拳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习练者达数亿人之多。许多国内外入迷太极拳者,一边通过学拳强身健体,一边从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太极拳吸纳了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体现了阴阳辩证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符号象征,太极拳已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我去过十几个国家表演和教学,当地人给予太极拳极大的尊重和认可,这也是太极拳的重要价值体现。”李恩久表示。
每天清晨6点半到7点,在山东省体育中心西南侧小广场上,固定会有三十四人聚到一起练习太极拳,大部分是中老年人,但也不乏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来练拳的生面孔越来越多,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杨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济南市杨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赵兴涛说,目前济南市杨氏太极拳研究会拥有会员2000多人,很多上班族、学生也都爱上这项运动,群众基础越来越广泛。
不过,同时也应该看到,相比跆拳道、瑜伽等健身项目,太极拳在年轻人中的传播力度还远远不够。尤其是近两年,印度瑜伽异军突起,有研究数据表明,2017年中国瑜伽市场规模已达253.6亿元,同比增长45.20%,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增至467.6亿元,在社会上越来越受年轻人欢迎。为了能跟上时代潮流,今年70岁的李恩久开通抖音直播,每周六线上教学一小时,与网友们交流互动、答疑解惑,并拍摄不少教学小视频,受到95后、00后观众喜爱。“以前传承都是师父教徒弟口传心授,现在太极拳传播也要与时俱进,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