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中国女排第一次捧起世界冠军的奖杯。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11月16日是中国女排的“纪念日”。1981年11月16日,袁伟民率领的中国女排在日本大阪捧起第三届女排世界杯的冠军奖杯,至今已经过了整整40年。
40年风雨兼程,作为世界排坛劲旅、中国体育的旗帜,中国女排站上过世界之巅,也曾在低谷攀爬,在时间长河中,一代又一代女排人传递双桨,共同铸就了“十冠王”的奇迹。当大风涌起、阳光刺透乌云,总有瑰丽险峻的山峰在等待着她们征服。
风起于青萍之末
正如狂风起于青萍,中国女排的故事开始于一个个平凡的日子。
20世纪60至70年代,统治亚洲排坛的是“东瀛魔女”日本队,纺织厂原料采购部经理出身的大松博文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法让日本女排蜕变为世界劲旅。彼时,年轻的中国女排正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1965年4月,大松博文受邀来华协助中国女排训练,这种崭新的训练方法在国内排球界引起巨大反响,也为中国女排明确自己的发展方针奠定了基础。
1976年,袁伟民接过中国女排帅印,一个时代的序幕就此拉开。刚上任不久的袁伟民便作出一个史无前例的决定:邀请各省市男队充当女排队员的陪练。过去,中国女排队员的力量普遍不足,在“男陪练”到位后,这群姑娘迎着一个又一个足以将人击晕的扣球苦练,一次次挑战着生理极限。
高强度的陪练只是日常训练中的一个环节。与此同时,队员们每天还要完成上千次的起跳,所有技术环节都要按照最高标准执行。
这是整支球队共同奋战的艰苦时期,袁伟民规定,任何一个队员的任务没有完成,球队都要一起等待,直到最后一名队员完成任务。在年轻队员没有完成时,为了帮助新队员完成任务,他还会让一名老队员跟着一起练。
1980年,郴州训练基地刚刚建成,训练场馆都是用竹子临时搭建的。在南方连绵的阴雨中,中国女排开始了世界杯开始前的最后冲刺。新的场地未曾调试,地板上还有“新鲜”的尖刺,女排队员们管不了这么多,纵然每一次翻滚都要忍受着刺痛,但她们从未退却,训练完后为队友拔去身上的木刺,也成为增进球队凝聚力的特殊方式。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后,属于中国女排的光辉岁月终于到来。1979年,中国女排在亚锦赛决赛中3: 1战胜日本,首次称霸亚洲。2年之后,第三届排球世界杯在日本举办。在宿敌的主场,年轻的中国女排7战全胜赢得冠军。
1982年第九届世锦赛冠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冠军、1985年第四届世界杯冠军、1986年第十届世锦赛冠军……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女排用一个又一个冠军点燃了人们心中希望的火苗,在这份光荣的背后,是她们不为人知的艰苦努力。
江山代有才人出
中国女排在过去40年傲立世界排坛,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排球人的接力。
袁伟民刚接手球队时不到40岁,他结合现代排球的发展趋势和中国运动员的特点,把欧美式的高举强攻和亚洲式的快速多变结合起来,使这支队伍形成了一套独特打法。
五连冠后的中国女排也曾陷入低迷,直到2003年第九届世界杯,才在上下求索17年之后重夺世界冠军。带领这支球队跃过低谷的,便是曾经的陪练陈忠和。
“外柔内刚”的陈忠和延续了老女排艰苦奋斗的作风,同时在生活中给予球员人性化的关怀,自信的笑容开始在一批年轻球员的脸上绽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开局便1:3负于美国女排,球队主力赵蕊蕊又因伤退赛。在诸多不利条件之下,陈忠和激发出球队的全部潜力,最终在决赛中3:2逆转战胜俄罗斯女排,20年后再次问鼎奥运冠军。
2009年8月,陈忠和告别执教8年之久的帅位。中国女排的调整期再次到来,这一次没有等待太久,2013年,郎平二度出山执教球队,海外执教的经历让她对排球的理解更加深刻。在接手球队之初,郎平便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
从2015年重夺世界杯,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称霸,再到2019年世界杯成功卫冕,成就中国女排“十冠传奇”,郎平用8年时间兑现了自己对中国女排的誓言,也是在一代又一代教练员的薪火相传中,中国女排得以在每一个关键时期迎难而上,不惧艰险。
阳光总在风雨后
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排长期无缘世界冠军。郎平等名将的退役使球队进入了漫长的新老交替阶段,在对手实力突飞猛进的背景下,中国女排从“内功”做起,保证球队的平稳过渡。
2000年以后,中国女排再度迎来人才“井喷”的喜人局面。冯坤、周苏红、赵蕊蕊等球员的成长带来了复兴的曙光,最终,她们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收获了成功的果实。
在上一个冠军周期中,朱婷、张常宁、袁心玥等可塑之才又在郎平手中脱颖而出。每次阴雨过后,总有娇艳欲滴的玫瑰出现在中国女排的苗圃之中。
2021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无缘东京奥运会冠军,郎平离去之后,中国女排的故事迎来新的章节。
过去40年的经历既是结局也是伏笔,我们相信,正像过去发生的一样,在短暂的等待过后,中国女排终将再次崛起,到那时,她们将会站上又一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