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山东籍技术官员回顾冬奥风雪中的笑与泪

2022-02-25 07:17:18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姚正

责任编辑:高原

北京冬奥会山东籍技术官员回顾冬奥风雪中的笑与泪  

 郭延蠡 王鹏 秦韶凌 丁书宁 本版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很多天过去了,很多人仍在回味北京冬奥会带来的那些感动与欢乐。这样一场冰雪盛会,像是一个美梦,像是一场盛宴。

  为了编织这个美梦,为了准备成就这场盛宴,无数人默默地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是运动员、教练、裁判,他们是志愿者、技术官员、医护人员,他们是班车司机、转播人员、餐厅大厨……新黄河记者日前专访了四位山东籍技术官员,请他们讲述了属于自己的冬奥记忆。

  郭延蠡:

  说再见时,太不舍、很自豪

  作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着陆坡的主管,郭延蠡率领五十多人的团队,出色地完成了保障跳台滑雪、北欧两项两个项目的任务。而这份圆满背后,是所有人的默默付出。“我们进行了分组,装饰组20人,平整组有30多人,然后又分设了小组,进行轮换作业。基本上,赛前需要三到四个小时到岗,展开相应的准备工作,赛时需要做应急保障,赛后需要进行收尾工作。”郭延蠡告诉新黄河记者,自己的团队成员年龄跨度极大,最小的才16岁,最大的57岁,“但大家心很齐。最开始还是磨合了一段时间,到了最后,基本上不用再多说些什么,我只要把工作安排下去,大家都能很顺畅地执行下去。我们组里,还有两名外国技术官员,他们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冬奥会经验。等到结束时,他们也是对咱们的各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团队成员们可以“轮休”,但郭延蠡的工作却无人可以替代。早上7点起床,前往赛场开始一天的工作,晚上10点回到驻地,做总结、做计划、下发相应通知,往往过了12点才能上床休息……比赛进行时,郭延蠡整个人的状态就像是一个旋转的陀螺,根本停不下来。终于,郭延蠡在比赛现场累倒了,被同事们送去了医院,接受检查、治疗。“是高血压。我起初就是头疼,一直持续,最后实在坚持不住了,到了医院做了检查,医生给开了药,我回酒店休息了一下午,第二天又回到赛场了。这事儿,我之前也一直没敢跟妻子说,相隔这么远,怕她担心……”郭延蠡这样告诉新黄河记者。

  2月17日,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完成了最后一个比赛项目。郭延蠡终于可以松口气了,第二天,他去现场看了谷爱凌、李方慧的比赛,为她们呐喊助威。“在现场看比赛,那种感觉是与看电视完全不一样的,很震撼,能感受到自己的心跳。”郭延蠡说。

  告别时刻,郭延蠡的情绪很复杂,既有依依不舍的伤感,又有着很强烈的自豪:“我们整个团队,真的付出了全部的努力。大家都是不计得失、无怨无悔地工作,初心就是想要无愧奥运的情怀,把冬奥会这样一场盛会办好。事实证明,北京冬奥会的确没有辜负人们的无限期待。”

  “北京冬奥会,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世界顶尖的场馆。但除了这些,还有很重要的一份‘遗产’,就是承办大赛的经验。相信,这一定会对中国发展冰雪运动,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我也迫不及待地想要继续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展望未来,郭延蠡又生出无限豪情与期待。

  王鹏:

  最难忘的10分钟最难忘的一场梦

  云顶滑雪公园完成北京冬奥会的最后一项比赛任务后,王鹏从自己奋战了近20天的雪道上痛痛快快地滑了下来,而后与同事们拍下了一张合影。“那一刻,心情还是挺平静的,但又有一些失落……回看过去这些天的经历,就像是一场梦,每一天节奏都很快,觉得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就过去了,却又没有了重来一次的机会。”王鹏这样告诉新黄河记者。

  北京冬奥会期间,王鹏作为一名技术官员,在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公园工作,保障区域为坡面障碍技巧项目第五区的大跳台。“赛时,我们需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我们这一区域有医疗组、救援组、志愿者以及转播团队。我们的工作一个是维护赛道,再一个就是维持这一区域内的秩序。”王鹏回忆说,每一天的工作强度都很大,节奏也特别快:“每天的工作时间不太一样,一般都是前一天的下午或者晚上,接到关于到岗时间的通知,有时候还会在半夜接到通知。下雪时,就要更早到赛场清雪。我记得有一回,我们4点半就出发了,到了赛场就一直在清雪,一直到比赛确定因天气原因延期。”

  工作异常辛苦、神经始终处于高度紧绷的状态,还因异常寒冷的天气冻伤了鼻子,但王鹏却说,为了北京冬奥会,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眼看着北京冬奥会即将落幕时,他还跟同事开玩笑说:“要是一直这么干下去,该多好。”

  也是在北京冬奥会上,王鹏有机会与单板滑雪之神肖恩·怀特近距离接触。肖恩·怀特比赛那天,王鹏与肖恩·怀特碰巧乘同一个缆车上山。借那一机会,心潮澎湃的王鹏,与心目中的偶像巨星闲聊了10分钟。“我就问他,对这里感觉怎么样?他说,觉得一切都特别好。还问我之前有没有来这里滑过雪。真的是一点架子都没有,特别随和,就像是朋友间的聊天。”王鹏告诉新黄河记者,自己一定会把这10分钟的记忆,好好地珍藏起来。

  “在我看来,是运动员、志愿者、技术官员、转播团队、媒体工作者等等,所有人一起努力,成就了这样一场冰雪盛会。”王鹏说,能为冬奥会贡献一份力量,也是自己莫大的光荣。

  秦韶凌:

  我没买到冰墩墩但会把奥运精神讲给儿子听

  1月21日,秦韶凌来到张家口赛区正式报到,随即开始了训练,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月5日正式开赛。在那之后,一直到2月17日,几乎每天都有比赛或是官方训练,工作强度极大。“我主要服务的是跳台滑雪、北欧两项两个项目,属于着陆坡组的装饰组。”秦韶凌回忆说,光是雪道上的五环标志,自己就来来回回装了7遍:“每天比赛完了,就要拆掉,因为要清理赛道,到了第二天的比赛开始前,还要再装回去。”坡很陡、风又极冷,因此,秦韶凌的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但他从未抱怨过什么,总是默默地坚持,坚持把活干好。

  但当回顾起自己这一届冬奥会的旅程时,秦韶凌说得最多的并非付出,而是收获:“在这里结识了好多朋友,五湖四海的兄弟们一起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最大收获是自己经历过这种大赛之后,收获了很多的经验。这也是我人生中非常难忘的一段经历,很享受这个过程。”

  冰墩墩太火了,尽管秦韶凌身处冬奥会最前线,却也没抢上。“我打算等过些时候,从北京冬奥会的官方旗舰店里,买个冰墩墩,再买几个徽章,送给儿子,也让他留个纪念。”秦韶凌说,除了这些纪念品,更想跟儿子分享的,是在这次的旅途中,自己收获的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一个是团队的精神,一个就是韧性与坚持。我想告诉儿子,那些运动员们为了站上冬奥会的赛场,他们为此付出了无数我们看不到的努力。以后面对学习也好,生活也好,也要有团队的精神,也要打起精神,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件事。我想,这也是我想送给儿子的一份礼物。”

  丁书宁:

  三生有幸,一生难忘现场目睹苏翊鸣、谷爱凌夺冠

  1月21日,丁书宁拖着行李箱,来到了北京市清河站——也是从那里,他正式进入闭环,坐上京张高铁,来到张家口赛区报到,开启了服务北京冬奥会的旅程。为了这一天,他已然准备了很久很久。

  北京冬奥会期间,丁书宁一直坚守在云顶滑雪公园,服务U型场地技巧、坡面障碍技巧两个项目比赛,作为终点裁判,为各国运动员、教练团队提供帮助。“这两个项目,又分为单板滑雪、双板自由式滑雪,再区分男子项目、女子项目,资格赛、决赛总计有16场比赛。”丁书宁回忆说。除了正式比赛之外,官方训练进行时,丁书宁和他的同事们,也需到岗工作。因此,这项工作的强度很大、节奏也很快。而一旦遇上大雪,丁书宁的压力就更大了。“只要下雪,我们都是在早上6点前出门,前往赛场清雪。下雪会影响场地质量么,有的地方厚一些,滑行速度就会变慢。像是对坡面障碍技巧这个项目来说,一旦运动员们的滑行速度受到影响,很可能导致很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所有人都是早早出门,一齐上阵,力求保障比赛顺利进行。”丁书宁解释道。

  为了服务北京冬奥会,丁书宁付出了很多,做出了很多牺牲。因为要赶在国际雪联前来验收前将工作做好,除夕夜那一天,丁书宁和同事们忙活了一整天,很晚才回到驻地休息。躺在床上,望着窗外张家口的夜色,丁书宁感慨,这是自己过得最平静的一个年。“长这么大,我之前还从未有过过年不在家中的经历。我来这里之前,也是刚刚与女朋友订婚么,正是两个人甜蜜的时候,她也很舍不得我,所以我每天也尽量抽出时间来,跟自己的未婚妻视频,诉诉相思之苦,分享下在这边的经历……”丁书宁说,自己很是感谢家人们对自己的理解与支持。

  在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丁书宁直言,这次参与北京冬奥会的经历,注定是一生难以忘怀的记忆。在云顶滑雪公园,丁书宁在现场近距离目睹了苏翊鸣、谷爱凌们为荣耀与梦想而战的身姿,他说:“我一直很热爱坡面障碍技巧这个项目——在一条赛道上有很多选择,很多障碍,这一项目的魅力就在于那一次又一次去挑战、征服的过程。在冬奥会的现场,我真切感受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感染与召唤,一次次热血澎湃。在冬奥会的赛场上,那些选手们展现出了自己勇往直前、无畏挑战的精神,那么,我们在生活中,是否也应以这样的态度去面对那些纷至沓来的挑战呢?我以为,这种精神与态度本身,高于一切。”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姚正

责任编辑:高原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