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浪漫与大气:为什么是“天问”?

2020-04-27 09:03:05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李雪萌

责任编辑:徐逸豪

中国式浪漫与大气:为什么是“天问”?

中国式浪漫与大气:为什么是“天问”?

  中国探测器将到访火星。我们将努力解答屈原的《天问》。

  4月24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国家航天局在线上启动仪式上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

  “天问”一出,引起全网点赞:极棒的名字,中国式浪漫气息扑面而来;带有神话版的好奇心,好听又霸气!再合适不过了!

  “天问”是什么——谁在问?问的谁?问什么?答案在哪里?一切都开始于2300多年前的那篇长诗。

  千古至奇 惊为神工——先秦版“十万个为什么”

  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天问”。一位知乎网友就直言:刚听到“天问”这个名字觉得一般般、中规中矩,直到去看了屈原那首诗,才知道文化人就是不一样啊,只剩下一个字——服!

  《天问》这首诗,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但真正读过的人恐怕非常少,为什么?它太难了!别说理解那排山倒海式一个接一个问题的含义,就连那些字根本都不认识好吗!所以学者早就说过:诗歌里面,楚辞最难;楚辞之难,尤以《天问》为最。

  《天问》真的就是一个接一个“问”,没有一句啰嗦,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

  请问远古开始之时,最初的道是谁传导?

  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

  明暗不分混沌一片,谁能探究根本原因?

  迷迷蒙蒙这种现象,怎么识别将它认清?

  ……

  就这样,屈原一共提出了170多个问题(有说150多个,有说114个),上探天文,下核地理,中究人事,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贯古索今。全诗1550多字,370多句——不同学者据不同版本、不同理解、不同统计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数字。

  全诗自始至终都由问句组成,一口气将天地、自然、历史、哲学、社会、人生等问题都问了个遍。既有“天在哪里与地交会?黄道怎样十二等分?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在天如何置陈?”,也有“神女女岐没有配偶,为何能够产下九子?”“幽王究竟杀的是谁?哪里得来这个褒姒?”

  如果是一个老师读《天问》,第一感觉并不是屈原是个敏思勤问的好学生,而是“这孩子怎么这么多事?”的确,《天问》中有疑问、质问、反问,明显带着一股子不平之气。根据郭沫若的研究,这首诗是屈原被放逐之后,忧郁彷徨,精神上起了激烈的动荡,旧信仰崩溃,因此对于自然界的现象、古代的历史政绩、宗教信仰以及各种传统思想,都起了怀疑,由此生发出来种种的问题。也就是司马迁所说的“苦极呼天”的意思。

  除了内容丰富、涉猎广泛、想象离奇、寓意深远外,《天问》在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上也与众不同。全诗主要以四言为句,节奏、音韵十分协调。虽然都是问句,但是交替使用“何”、“焉”、“胡”、“谁”、“孰”、“安”等,不显得呆板无趣,大气恢宏的同时又错落有致。

  郭沫若非常喜欢《天问》,称之为“参差历落,奇矫活突,毫无板滞的神气,简直可以惊为神工”。千百年来这首诗拥有无数粉丝,还有大量的民间研究者,有的人一辈子就对付这一首诗。

  研究的人多了,当然结果也就千奇百怪。比如关于其作者,有人提出不是屈原。这也不奇怪,毕竟有人连“屈原”这个人是不是存在都表示了怀疑;比如关于其诗句次序的混乱,有人说这是屈原的“题壁诗”,是他老人家根据壁画插空写在墙上的。后人从壁上录下,图画不连贯,诗义当然也就不连贯;也有人认为是记录这首诗的竹简绳子烂断,后人分不清竹简顺序,只好将错就错。

  顺序错位还不要紧,怕的是很多人试图给它调整次序、拨乱反正,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排序最有道理,也就带来更大的混乱。郭沫若就曾对《天问》动大手术,前后挪移达二十多处。而苏雪林,认为原诗不仅有错简,还有脱简。所以不仅乾坤挪移,还需要补很多句子。苏穷其一生研究《天问》,最后只有四十多句保持了原样,其余全部做了改动。所以大家对苏的治学精神表示敬仰,但也担心“《天问》整理到这一步,有因整理而亡之危险。”

  学术小圈子里的复杂事儿咱们不懂,单就大众普及版来说,《天问》的确称得上波诡云谲、气势磅礴,奇幻多思、惝恍迷离,被称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并不夸张。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问》体现着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的深美,一个个与天地万象、神奇鬼怪有关的疑问也代表着人类思想的觉醒和探索。

  跨越时光 玄妙共鸣——《天问》以后两千年

  《天问》问世以后,立即收获一众迷弟。有人直接模拟其体例,比如江淹有《遂古篇》:闻之遂古,大火然兮?水亦溟涬,无涯边兮?女娲炼石,补苍天兮?共工所触,不周山兮?……晋傅玄有《拟天问》,唐杨炯有《浑天问》,明方孝孺有《杂问》、黄道周有《续天问》,清李雯也有《天问》。

  有的人理想更高一点,要回答屈原这些灵魂之问。柳宗元写了一篇《天对》,逐一对“天问之问”进行了回答。不过要是试图通过《天对》来读懂《天问》,多半也是白搭。“不要说问题,连答案也看不懂”,说的就是它。明“前七子”之一王廷相也有一篇《答天问》。

  用《天问》体写诗词搞创作的人更多。辛弃疾有一首《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他在小序里说:“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这千古的月亮要到哪里去?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刚好看到它在东边升起吗?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是谁留住了嫦娥直到如今没有出嫁?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却已经知道了波荡沉浮?如果一切都安然无恙,那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模样?

  屈原早辛弃疾一千余年,辛弃疾距我们八百多年。还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相距千百年的人们心灵的互通,跨越时光共鸣的感觉是如此玄妙。诗人的浪漫猜想有时候和科学不谋而合。就像星际探测,它也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生生不息,代代传承。这是人类共同的梦想!

  宇宙奥秘 共同探索——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天问”之名公布后,网友们一致予以点赞:

  看着这两个字,中华神话的浪漫气息扑面而来,而且这是一种独属于中华文化的浪漫气息,换到任何文化中都没这个味道。这个高瞻远瞩的计划,和这个浪漫大气的名称,就是中国航空航天业新崛起的开始。

  这个名称包含了神话般的好奇心。航天探索本来就是一个需要好奇心的行业,抱着好奇心探索下去,终究会有巨大收益。

  这是继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天宫空间站、嫦娥探月工程、玉兔号机器人……后又一中国式浪漫。北斗系统、夸父计划、悟空号、墨子号,我们在一步步实现中国“神话”。

  咱们对航天器的命名总是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例如“嫦娥”“天宫”“玉兔”“萤火”等等,都寓意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去年7月20日,人类首次载人登月球50周年纪念日,隔壁NASA公布了“阿尔特弥斯计划”的官方标志图案,正式宣告将在月球建立永久存在基地。阿尔特弥斯,是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的名字,约等于咱们的“嫦娥”。

  无论是“阿尔特弥斯”还是“天问”,世界各地的人们不约而同加快探索宇宙的脚步,这固然是一种竞争,实际上也是一种相互激励。今年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宇宙很美,吸引了无数人奔向她的怀抱。就像今年中国航天日的活动主题是“弘扬航天精神拥抱星辰大海”。星辰大海是全人类的星辰大海,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发挥最高智慧,和平利用外层空间。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两千多年前古人提出疑问,今天的我们努力给予解答!

作者:李雪萌

责任编辑:徐逸豪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