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单设一章,规定了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形成合力,培养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不少视频、直播、游戏等网络平台正加快升级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优化青少年模式内容池。
不过,不少受访市民反映,部分网络平台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仍存在较大漏洞,内容过滤上主要依赖家长监管,导致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
青少年“触网”
低龄化成趋势
“别说孩子需要青少年模式了,我感觉自己也需要有个防沉迷系统监督一下。”
市民杜红叶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今年上小学四年级,小女儿不到5岁,她自认为是个“网瘾中年”,经常在下班后瘫在床上刷短视频,这也在无形中给孩子们造成了影响。“别看她俩年龄小,但玩手机非常熟练,除了一些学习软件外,游戏、短视频都是摸过去就玩儿。”杜红叶说,有一段时间女儿沉迷于短视频平台的性格测试内容,经常在短视频的引导下关注一些性格测试甚至算命的微信公众号,这让她意识到过早接触网络对孩子的价值观可能产生影响。
杜红叶说,网络平台内容比较杂乱,小孩自控能力和判断力又比较差,既容易长时间观看沉迷其中,又容易轻信谣言或者被不良价值观影响。
市民王宏伟的儿子今年上初中一年级,他给儿子的游戏账号设置了青少年模式,“这个年龄的孩子比较反叛,如果不设置青少年模式,仅靠家长来制止根本管不了,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有了青少年模式,如果他超时会自动下线,还能远程控制是否允许他继续游戏。”
不仅是游戏或短视频平台,如今直播打赏也令青少年极易失去理智。日前,央视“第一时间”栏目披露一起案件,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未成年人刘某多次使用父母银行卡打赏主播近160万元,刘某父母将平台诉至法院请求退款。经调解,平台返还全部打赏款。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20年9月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显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99.2%;10岁及以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78%;首次触网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6至10岁之间。
5月29日,我们发出了关于“青少年模式”的调查问卷,受访者中70.64%家中有学龄孩子,他们之中有33.94%的孩子每天接触网络平台,37.61%偶尔接触,仅28.44%从未接触。受访者中,46.61%认为青少年模式很有必要,44.95%认为有点必要,仅8.44%认为没有必要。
家长“吐槽”
有些“模式”太敷衍
青少年模式的必要性已经成为共识,在使用过程当中,又是否真正起到了保护青少年的作用呢?
记者分别打开虎牙、斗鱼、B站、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以及微信等APP,其中大部分APP会在打开时跳出提醒开启青少年保护模式的弹窗,详细设置中也在青少年保护模式页面说明,在该模式下每日使用时间不得超过40分钟,每日晚间至第二天早上的时段内禁止使用。同时,大多数APP是要求用户设置二级子密码用于解锁青少年保护模式,更严格的需要家长人脸验证。
以抖音为例,进入该模式后,直播和浏览同城页面消失,可观看的内容主要为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而推荐的“动漫影视”“科学探险”“艺术美育”“国学诗词”“安全教育”等方面的视频,并不能收发私信、评论,且用户开通、关闭青少年模式均需输入提前设置的独立密码。
不过,也有市民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青少年模式很容易破解。
“不少APP在开启后会弹出青少年模式选项,但只要点击跳过就不再提示;有些设置了解除青少年模式的密码,但只有4位,很容易被孩子破解;有些把软件卸载重装一遍,青少年模式就自动解除……”家长刘聪聪说,身边有很多家长都在“吐槽”,青少年模式有些低估了孩子们的能力,“现在这个时代不让孩子接触网络是不可能的,我们也希望孩子能通过网络平台放松一下。不过我看到一些孩子反映,开启青少年模式以后,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相当有限,只有几十条,还有些非常幼稚,引得中学生大呼‘我是青少年,不是幼儿园’,这也反映出平台能给青少年提供的内容太少。”
青少年模式应该起到哪些作用?62.39%的受访者认为,它首先应该过滤不适宜青少年的内容,61.47%的受访者认为应该禁止“打赏”等消费,37.61%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控制时间,防止青少年沉迷其中,33.03%的受访者认为要限制评论、私信等社交功能。
在目前各平台推出的青少年模式中,这些功能均有涉及,不过81.65%的受访者认为青少年模式易破解,孩子可以自己解除。另外,某些推送太过幼稚和可以直接跳过设置,都是大家认为青少年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限制不是“一刀切”
青少年模式也该有声有色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并非第一次对青少年模式提出要求。自2019年3月起,国内主要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开始试点上线“青少年模式”。今年5月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计划用3个月时间集中开展“清朗·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其中就包括对各类服务端的青少年模式的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进行治理,要求平台在现有青少年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功能设置,提高未成年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增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有效性,特别是要在有效性上下功夫。
如今,设置青少年模式已经成为行业“标准”,不少平台已经迅速落实,并根据新情况升级迭代。
例如,抖音日前宣布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将直接进入青少年模式,且进入后无法退出,该模式下无法观看直播或是进行充值打赏。14至18岁用户在使用抖音时将获得更多保护,如禁止对陌生人显示除头像与昵称外的个人公开信息。尽管是“分内事”,但此举获得广泛认可,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严格的青少年模式”。
有声音认为,要想让青少年模式真正起到作用,最重要的是要让青少年喜欢上这种模式。有网友表示,目前青少年模式有些“一刀切”的嫌疑,将许多功能和内容直接砍掉,导致青少年模式下可用功能和有效内容太少,这更会造成青少年想要破解这种模式的心理。而有些直播平台目前存在的漏洞,也被质疑是否是有意为之——平台不愿放弃青少年带来的流量和利益。
“我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对各大平台加强监管,并出台统一的青少年模式执行规范,这样才能让各大平台没有漏洞可钻,对于不按规定执行的平台要严厉处罚。”市民王曦建议,除此之外还要督促短视频、新闻、直播等平台优化补充针对青少年模式的内容,鼓励相关创作者有针对性地创作,让青少年模式同样能有声有色,“另外,就算青少年模式被优化得很好,家长也不应该过分依赖。多陪陪孩子,让他们在学习的年龄尽量远离网络,同样是家长应尽的责任。”
街采
市民高先生
最近我在浏览短视频、游戏平台的时候,注意到平台会提示青少年模式选项,我觉得这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不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随时随地都在刷手机,可是有些成年人的内容不见得适合青少年,如果不加以管制的话恐怕会影响他们学习。
市民韩先生
像咱们成年人都会不小心刷短视频刷到凌晨,更别提自制能力差的青少年了,如果没有青少年模式,最直观的就是影响孩子睡眠,对身体不好。不过这种模式只是一种辅助,更重要的还是家长引导,多陪伴孩子,减少孩子使用手机、接触网络的时间。
市民关女士
我看到很多新闻说小孩偷偷用父母的钱“打赏”主播或给游戏充值,青少年模式可以很好地防止这类情况。而且现在网络上有说脏话的,孩子被骂了或骂人了咱都不知道,青少年模式不允许私信、评论,也就杜绝了孩子伤害别人或被伤害的可能。
市民马先生
我认为光靠青少年模式还不够,防止青少年受到网络上不良价值观影响,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首先家长要重视青少年模式,主动打开,而不是觉得无所谓。其次相关部门要对平台进行监管,全部内容都要积极、有正能量。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获得良好的网络环境。
微观点
别让手机变成孩子“玩伴”
网友@是学长啊
在快节奏的生活下,平台中的各类视频,总有一款符合你的“胃口”,平台和用户之间便产生了一种黏性,在这种黏性的作用下,慢慢的短视频就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料”。成年人尚且如此,对于缺少自制力的未成年人,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未成型,把网络中的诱惑当成一种新颖的潮流,深迷其中,然后就会去学习模仿。当青少年在学校和同学之间谈论更多的是网络、游戏等内容而非学习的时候,网络直播平台对青少年的约束、规范便成了当务之急。
未成年人保护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网络平台和社会多方面协同共治。对于广大的家长,工作繁忙之时,手机便成为了陪伴孩子最多的“玩伴”。这种教育方式需要从根本上转变。网络内容良莠不齐,很容易对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例如网络直播中未成年人巨额打赏的事例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多是父母忙于工作,对子女管教的疏忽造成的。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哪怕是再多的工作,也要挤出时间,多和孩子沟通,让孩子丢下手机,陪伴孩子一同成长。
让青少年模式成为网络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百度百家号 青瞳视角
单从生产经营的角度讲,网络平台或许没有实行青少年模式的积极性,但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看,青少年模式又是网络平台不可或缺的标配,是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在此语境下,各平台表示将不断优化完善青少年模式,如抖音宣布率先推出“史上最严青少年模式”,不但表明青少年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而且表明一些有追求、有远见的网络平台,正努力将青少年模式打造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网络平台不但要在青少年模式堵漏洞、补短板上展开竞争,而且要在青少年模式提质量、见成效上展开竞争。从短期看,不断优化完善青少年模式,难免对网络平台的用户规模、生产经营和收入利润造成影响,但从长远看,这些“损失”一定能换来平台公信力、企业社会责任力和核心竞争力上的丰厚回报。
让不断优化青少年模式成为网络平台的核心竞争力,让青少年模式成为网络平台公平竞争的制高点,让平台以“史上最严青少年模式”名义发起更猛烈的竞争攻势,我国青少年网络保护工作必将不断迈上新台阶。
青少年模式不是“自选题”
媒体评论员 子衿
从目前看,在某些平台,所谓的“防火墙”还只是“纸糊的墙”。未成年人用户不仅可通过跳转账号、卸载重装、退出重新登录、密码自动记录等方式轻易钻空子,而且专属内容池只有低幼化内容,未涵盖大龄儿童需求,此外还不同程度存在非实名认证可登录、可自动续时、内容无差别供给等欠缺。这些都表明,在流量驱动和利益考量下,部分平台非但没有持续完善青少年模式的自觉,现有的弹窗引导、限定时长、专属内容等机制设计也沦为“样子货”。某头部视频+游戏平台青少年模式开启设置入口隐蔽,还可轻松通过手机短信重置密码来解除。这表面看是技术漏洞,实则属不用心、不走心。
青少年模式不是可选可不选的自选题,而是因监管要求与社会吁求的必答题。对平台来说,不能只有“只管流量增长,不管儿童沉迷”的利益算法,而没有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算法。特别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已明确“任何企业都不得提供诱导沉迷的产品和服务”,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设置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在此情况下,涉事平台更是不能心存侥幸,必须尽早查缺补漏、补齐短板。
对于青少年模式动辄“下线”的网络平台,监管也有必要保持“在线”,该加强执法、提高惩罚的,绝不轻纵。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只能强化,不能“掉线”。青少年模式也只能改进,不能“下线”。
记者手记
别把青少年模式
当成救命稻草
“什么是快乐星球?”
这句在短视频平台爆火的段子,在最近一次家庭聚会上我听到在场所有小朋友都在嚷嚷。问起他们是在哪儿学来的,得到的答案都是“抖音”。
现在孩子们接触网络的年龄和熟练程度,也许已经超出了你我的想象。青少年模式的出现,似乎给了家长们一颗“定心丸”,最起码在时间、内容、社交、金钱交易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约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作用。
但要知道,最复杂的破解模式也不过是往设定邮箱发送验证码或刷脸,十几岁的孩子想要破解,几乎不存在“不可能”。
所以,青少年模式也只能是个辅助。要想真正做到“防沉迷”,更重要的是学校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和监督;要想真正保护青少年,更重要的是网络空间无死角的清朗。
青少年模式很重要,可它不是唯一一根救命稻草。
观看本期街采精彩视频,请扫描二维码。
本版稿件采写/本报记者 曹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