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不完的二维码,关不掉的小程序——指尖上的负担,你有吗?

2021-09-07 10:02:23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卢卫美
扫不完的二维码,关不掉的小程序——指尖上的负担,你有吗?

  “我们餐厅是智能扫码点单,您扫描一下进入小程序。”

  “美女,扫码下载APP可以送小礼物!”

  “关注公众号,可以网上问诊”……

  这样的场景,你熟悉吗?每当下载或关注后,点击“允许”放开各种权限、填写手机号也是必要步骤。在这个智能化时代,我们似乎对此已经麻木。

  我们真的需要门目繁多的“智能化”服务吗?你是否也有“指尖上的负担”?“手机内存不够用了”

  “加个油都要下载APP。”

  近日,市民刘女士来电向市民参事栏目反映,她发现许多商家都开发了自己的APP,看似方便的智能化产物,却平添了许多麻烦。

扫不完的二维码,关不掉的小程序——指尖上的负担,你有吗?

  “上周,我去一家以前没消费过的加油站加油,结账时工作人员告诉我可以享受20元优惠,本来挺高兴的,但必须要下载APP并注册才能领优惠券。”刘女士说,当时自己后面还有许多人排队结账,扫描下载码后等待的时间让她觉得非常不好意思。下载完成后,工作人员指导她进行注册,并且要同意开通各种权限,填写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等信息。

  此时,年幼的孩子独自在车内等待多时,刘女士牵挂着孩子心急如焚,同时她发现优惠的20元当次不能使用,必须下次消费时才能抵扣。

扫不完的二维码,关不掉的小程序——指尖上的负担,你有吗?

  “我当时就直接结账走人了,商家推出优惠活动我们当然欢迎,但这种形式真的不是多此一举吗?”刘女士说,她还遇到过母婴用品店也以这种形式促销,“APP太过泛滥,手机内存都不够用了。”

  “校园APP泛滥”“银行APP泛滥”等关键词近年来频繁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刘女士的经历你是否也曾有过?

  日前我们发出了一份关于手机APP的调查问卷,210名受访者中84.76%在45岁以下,其中10.47%的受访者表示手机中安装了10个以下APP,38.1%的受访者表示手机中安装了10至20个APP,30.48%的受访者表示手机中安装了20至30个APP,还有20.95%的受访者表示手机中的APP数量在30个以上。

  对于当下智能服务过于泛滥的说法,68.57%受访者表示认同,31.43%受访者表示不认同。

扫不完的二维码,关不掉的小程序——指尖上的负担,你有吗?

  依赖便利却又难免担忧

  现代人对手机有着极强的依赖,其本质便是依赖手机里各种各样的智能服务。

  “网上购物要下载购物和支付APP;出行坐地铁、公交要扫码、下载购票软件;出门旅游做攻略,还有旅行公众号;就连学生做作业都有搜题客户端……”市民曹颖自认是一个重度手机依赖症患者,她说现在大家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智能化软件,所以商家急于开发、推广APP、小程序、公众号都是可以理解的,“商家也是为了适应现在消费者的生活习惯,而不得不投入人力、财力往线上支付、领券的方向转型。当然不排除有一些给消费者带来困扰。”

  您平时对APP依赖吗?最离不开哪些类型的?调查结果显示,购物类和新闻消息类APP 最受大家欢迎,调查结果占比均为49.52%。其次是学习提升类APP、办公类APP和政务功能类APP,这些APP的实用性给生活带来极大帮助,另外社交联络类和影音娱乐类APP也为工作之余的放松休闲带来了便利。

  不过,APP的泛滥和小程序公众号的不断增多,也给市民带来了一些担忧。

扫不完的二维码,关不掉的小程序——指尖上的负担,你有吗?

  “出门就餐时使用手机扫码点单已经成为常态,许多商家都需要先关注公众号、注册会员才能点餐,感觉服务员点菜似乎成了过去式。”曹颖说,很多智能服务都要同意放开地理位置、相机等权限才能使用,这让她非常担心个人隐私问题。

  “现在应用下载平台非常多,不计其数的开发企业都向平台输送,我们并不知道哪个公司是可靠的。”曹颖认为,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后,对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但下载的软件越多也意味着隐私泄露的风险越大。

  您对各类智能服务都有哪些担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5.71%的受访者担心收费问题,62.86%的受访者认为过多APP占用手机内存,37.14%的受访者认为实用性欠佳,34.29%受访者担心隐私安全。

  智能服务该“瘦身”了

  此前,智能服务泛滥多次引起关注——一些地方政务APP过多,给基层增加了负担;校园APP过多,引得学生和家长唉声叹气;银行APP过多,不仅浪费用户时间,而且占用手机内存,对手机性能、响应速度、寿命等均有影响。某些商家在推广智能服务的过程中也给消费者带来困扰——25.71%的受访者表示经常遇到强制下载APP、关注公众号的情况,60%表示偶尔遇到,仅14.29%表示从未遇到。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2020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运行情况,截至2020年底,我国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APP数量为345万款。其中,本土第三方应用商店APP数量为205万款,苹果商店(中国区)APP数量为140万款。

  可以想见,功能相似的APP大量重复。具备哪些条件的APP最受大家欢迎?受访者中,58.1%认为为生活带来便利、带来新资讯最重要,49.52%认为界面美观最重要,32.38%认为操作方便最重要。

  “不论是APP还是小程序、公众号,开发初衷都是为了方便。但如果办一件小事、领一张优惠券就要重新下载、注册,就会变成一种拖累。”市民刚洋说,尤其是对于年龄偏大的人群来说,商家、部门过分依赖智能化,会给他们带来困扰。

  刚洋说,他家孩子所在的学校曾推广过某教育APP,为家长提供包括查询校园消费、考试成绩等在内的服务,并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录入学生信息,以便家长知晓子女的进、离校时间。“这种方式虽然能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内的情况,但是孩子的一切信息都在大数据下处于‘透明’状态。”刚洋认为,智能服务的开发应该增加审核力度,对于用户量需求不大、功能过于单一或重复的,应该控制数量。

  智能化时代,“指尖上的便利”催生越来越多APP、小程序、公众号,开发主体也在不断扩散,怎样让它不成为“指尖上的负担”,需要各界关注、监管。

  街采

扫不完的二维码,关不掉的小程序——指尖上的负担,你有吗?

  市民孔女士

  我平时比较依赖手机里的社交软件,一会儿都离不开。我觉得APP、小程序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多一些也是好事,但功能重复的、粗制滥造的,不应该被上架,监管平台要更严格一些。

  市民肖女士

  我手机里安装了至少20个APP,平时在外面也会遇到被要求下载、关注公众号才能消费的情况。过多此类产品确实会给我们带来负担,我觉得应该精简一些,只要满足大家的需求就可以了。

扫不完的二维码,关不掉的小程序——指尖上的负担,你有吗?

  市民王女士

  我经常遇到必须下载APP才能领取优惠券、结账的消费场景,特别麻烦,有时候服务员明明在场也不提供直接结账或点单的服务。相关部门应该对这类情况进行一些监管。

扫不完的二维码,关不掉的小程序——指尖上的负担,你有吗?

  市民韩先生

  我倒不觉得下载APP、注册小程序是一种负担,毕竟人多的时候能更加快捷地点单、结账。但现在确实存在强制下载、关注的情况,让人反感。我希望智能的同时也可以简单一点。

  微观点

  尊重用户体验抑制泛滥态势

  搜狐号 荣哥评论

  网络时代,手机APP成为提供服务的“必需品”,但过多过滥,则会给用户带来沉重的负担。

  APP如何才能不成为用户的负担,这关键的一点是真正确立用户至上的理念,换言之,要让用户享受到最优质的服务。APP过多过滥并没有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而多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可能明知道自己开发出来的APP质量不高、作用不大,但为了自己利益也要开发,用户自然烦恼不断。此外,个人信息泄露的危险也存在,毕竟每一个APP都会和个人信息绑定。

  如何解决手机APP泛滥?首先要确立用户至上理念。要让用户体验到最好的服务,这种理念其实就是市场经济理念,应该说也是一种常识。但在许多时候,APP开发者似乎将用户当成了“支配对象”。

  其次,需要有统一的规定。比如一个单位只能开发一种APP,这样就容易将各种资源整合,能够让用户使用起来方便,享受到优质的服务体验。而一座城市中的功能类APP也需要整合,能够合并的就合并。这显然不能靠自觉,而需要相关部门出台统一的规定。

  再次,打破部门壁垒,建立数据共享制度,让数据流通,并设置惩罚措施。

  唯有尊重用户体验、明确服务对象,才能抑制住手机APP泛滥的态势。

  APP治理依旧任重道远

  百度百家号 互联网老白兔

  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大热,很多程序员涌入APP 开发领域,专业外包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幅降低了开发的技术难度和成本。同时,一些技术难度不高的APP,甚至能在短短几分钟内批量生成。作者本人曾使用过应用公园、小云等众多自助APP生成平台。这种模式诞生的APP,涉及各行各业的应用,安卓端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IOS端成本也就一个苹果证书的开发成本。

  有些APP,从诞生就没想过要做长久。开发者把APP当作一个窗口,用“广撒网多收鱼”的模式野蛮开发与推广。比如我要做一个小说项目,我可以用同一套源码,使用不同的名称及logo,在非常短时间内制造出成千上万的小说APP,这也是不良APP诞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安卓APP不经过应用商店,即可安装于手机内,为这类APP提供了生存空间,也增加了隐蔽性。

  在看待用户隐私保护问题时,我们既要看到一些优秀产品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也要警惕各类不良APP给我们带来的隐私及财产安全风险。目前APP治理虽有成效,但依旧任重道远!

  “多”不如“精”

  贤集网用户 故作悲伤

  如今APP市场的“超生现象”已经严重扰乱了市场,“市场自由”不假,但是也需要“供给侧思维”,否则就会让泛滥的APP出现问题。

  从部门的角度来说,很多部门也都开发了APP,城管的、教育的、环保的、工业的、农业的,一些部门还开发了好几个APP,内容的低端发展以及重复现象十分明显。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小小的手机里“被迫安装的APP”占据了空间,拖慢了手机的速度,手机用户是有苦难言。有时候今天装上,过几天就卸载。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APP吗?APP本来是服务群众的,由于过度、过滥却侵扰了百姓生活,浪费了资源,还让市场处于低端发展层面,着实不应该。

  泛滥的软件市场需要净化了!现有的要梳理清理,后续的要严格审批。一句话:“多”不如“精”。记者手记

  有“罪”的不是APP而是不给用户选择的权利

  前不久看了这样一条新闻:本意为了方便老年人使用的APP老年模式,如今广受年轻人追捧。

  相关报道称,随着中国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比例的增长,互联网企业开始纷纷争夺老年用户,先后推出了页面更简洁、字体更清晰的“大字版”APP、“老年版”APP,或是在APP中嵌入长辈模式、老年模式。原意追逐老年用户市场,没成想却吸引来许多年轻用户。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复杂——大量生活中常用的APP不仅广告多,而且界面设计复杂、人机交互体验极差。

  生活中,APP、小程序、公众号早已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便捷工具。之所以被许多人认为是负担,并不是它们本身的错,而是因为功能重复、制作粗糙,以及没有商量余地、不合时宜地强制使用。也许许多商家把它们当做拉回头客的一种手段,殊不知会造成反感。我想我们的生活已经不缺少智能,而是缺少更多人性化的服务和思考。

  在监管好APP市场的同时,不妨给用户多一点选择的空间。一次畅快的消费体验,吸引力或许远超那20元优惠券。

  观看本期街采精彩视频,请扫描二维码。

扫不完的二维码,关不掉的小程序——指尖上的负担,你有吗?

  本版稿件采写/本报记者 曹雅欣视频拍摄/本报记者 张有水

责任编辑:卢卫美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