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文化的千年变迁

2022-02-08 09:54:06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卢卫美

  □刘永加

  又到虎年,虎跃龙腾!虎为十二生肖之第三,地支为寅,称为寅虎。长期以来,虎一直被视为权力和力量的象征,受到人们的敬畏。

  虎文化源远流长,流传甚广,尤其是虎图腾的升华、虎祸患的治理和虎观瞻的演进,是组成虎文化的重要元素,千百年来围绕虎演绎出的故事,至今令人印象深刻。

  威风凛凛虎图腾

虎文化的千年变迁

  王命传任虎节(战国),持虎节者身负王命,驿站要负责接待。

  中国虎文化历史悠久,虎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图腾之一。在古代,凶猛无比的虎被称为“百兽之王”,它常被视为权力和制度的象征。同时,威风凛凛的虎还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如虎将、虎臣、虎士等。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都做成老虎的形状,称为虎符。

  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古人对虎由敬畏进而产生崇拜,不仅把虎视为守护四方的灵兽之一,还视为农业的保护神。《礼记》中载“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在民间信仰中,虎还是力量与正义的化身,能驱避凶邪,消弭灾祸。汉应劭所著《风俗通义》载:“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虎画经常被挂在墙上并正对着大门,以使恶鬼因害怕而不敢进入,乃至后世衍生出有儿童戴虎头帽、穿虎头鞋用以驱邪,还有人睡虎头枕以期强身壮体。

  今天反腐败惩治高官的“打老虎”,其渊源与东汉南阳人宗均有关。

  宗均是东汉时期名臣,喜好儒学,性格宽和,历任上蔡令、九江太守、东海相、尚书令等职。宗均在任九江太守时,九江一带多虎害。此前,当地官府经常招募猎手、设置栅栏陷阱来捕捉,但猛虎仍然造成了很多伤害。

虎文化的千年变迁

  阳陵错金铜虎符(秦)

  宗均到任后,立即给所属各县颁发公文说:“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他认为如今猛虎为害民间,原因在于官吏残暴,而使人辛苦捕猎,也不符合怜悯体恤百姓的原则。如今务必要清除贪官污吏,考虑提拔忠诚善良之士,可一举撤去栅栏陷阱,并减免赋税。从此以后,九江便不再出现虎害了。宗均把“打虎”与“打贪官污吏”直接联系了起来,不正是对治理苛政猛于虎的最好实践吗?这也许是“打老虎”的最早出处吧。

  另外,也有人认为打老虎是一个比喻,大贪如猛虎,猛虎进食血口大开;喻之于人,则位高权重祸害一方者,虎性也,所以称打老虎。

  打虎英雄除虎患

  虎患在我国古代又被称为虎暴、虎孽,主要指虎对人、畜的攻击与伤害,在古代属于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根治虎患的过程和为此而发生的种种故事,也成为虎文化的一部分。

  虎患灾害由来已久。据《后汉书》载:东汉安帝永初(107年-113年)年间,南郡“多虎狼之暴”,新任太守法雄认为:“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走”,要求属县“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于是“虎害稍息,人以获安”。《新唐书》也载:唐德宗时,顾少连任登封主簿,“邑有虎孽,民患之,少连命塞陷阱,独移文岳神,虎不为害”。

  宋代当属虎患比较严重的时代,仅《水浒传》一书就记载了好多案例,如武松打虎,黑旋风沂岭杀四虎,解珍、解宝兄弟俩猎虎等;南宋陆游在《入蜀记》中也记载了他在长江沿岸多次看到虎的踪影,如“自此陂泽深阻,虎狼出没,未明而行,则挽卒多位所害”“闻庙后山中多虎,闻鼓则出”等。

  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朝廷就开始“遣使诸州捕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果、阆、蓬、集诸州虎为害,遣殿直张延钧捕之,获百兽。俄而七盘县虎伤人,延钧又杀虎七以为献”,太宗淳化元年(990年)十月,“桂州虎伤人,诏遣使捕之”。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曾制定了详细的捕虎制度并诏令全国。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严州乌龙山因“虎豹出没,伤民害旅”,宁宗同意了当地“措置驱捕剿绝,乞行激赏”的奏请,下令捕杀。

  到了明代虎患依然影响百姓的生活,著名作家冯梦龙在被任命为福建寿宁县令后,上任后面对的第一要务就是根除虎患,为此冯梦龙大费周折,总算平息了虎患。

虎文化的千年变迁

  《时事画报》所刊登的万牲园(也称万生园)

  说起来古代的打虎英雄可不少,最为有名的当属武松,其实在此之前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就曾英勇地打过老虎。在清代笔记中还记载了一位女汉子,打虎也不含糊,直惊得小伙伴们五体投地。

  据清代《古处集》载:河北威县多虎患,即使白昼也会出来抓人吃,太阳一落,居民就更不敢出门了。有个男子,喝醉了酒,内急,竟然要开门出来上厕所;妇人拽着他不让去,他非去不可。无奈妇人拿着杆铁枪跟在他后面保护。当时星月朦胧,只见十余步开外,有一只老虎蹲踞着,正等着他稳定后扑来。这妇人很害怕,但是也顾不上更多,为了救丈夫,就挺枪直刺过来,老虎猝不及防被刺中了,贯腮及胸,锋刃从左肋而出。老虎负痛狂奔,跑到其丈夫身边就倒下了。而妇人还以为老虎未死,猛跑过来,按住老虎重拳捶打数十下,直到老虎一动不动。

  显然,从古代的虎患,到打虎除虎患,再到今天老虎成为野生保护动物,有着曲折的发展经历;特别近现代以来,虎皮的诱惑,乃至虎骨的药用价值,使得滥捕乱猎老虎的现象屡禁不止,老虎存量不断减少,不得不立法予以保护,也反映了老虎地位的变化。

  斑斓猛虎好观瞻

  虎作为凶猛的野生动物,再加上其斑斓美观的色彩、矫健猛烈的动作,无不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因此观瞻老虎成为人们的心愿。从古代人们就采取各种措施,捕捉老虎,并把其关进笼子,作为观赏动物。因此而演进出不少管理的方式方法,进而也成为虎文化的一部分。

  在夏桀时期就有“放虎于市”的观瞻记载;《诗经·大雅》也记载,周文王在酆京(今陕西西安沣水西岸)兴建灵囿,放养虎、豹等猛兽,这是最早将老虎放到由人工兴建的动物园的记载。

  秦汉时有上林苑,也蓄养不少动物,虎往往是主打的观赏动物。汉唐时期,皇宫大内禁苑皆畜养虎豹等异兽珍禽。到北宋时,出现了大型的动物园叫玉津园,是北宋的皇家林苑,里面养了包括老虎在内的许多种类的动物,是最早的官办动物园。

  明代更是专门设置了蓄养大型动物的“虎城”,显然这里养的主要是老虎。明朝廷规定给予虎城里的虎、豹、狮、象等百兽以俸禄。其中,老虎就享受将军的俸禄。据明代沈德符在其《万历野获编》中记载说,他参加顺天府乡试时,曾和自己的伙伴游览过虎城观虎,且见到有“好事者”拿鸡犬喂老虎。后来看守的太监常常私自放人进入虎城观虎,私下收钱自肥。

  关于虎城老虎的下场,明谢肇淛《五杂俎》记载说:因万历帝梦见老虎咬他左脚,醒来后隐约觉得左脚疼,怀疑是虎城老虎作祟。下令虎城职司停止喂食,饿杀老虎。虎城有一虎甚大,长丈许,饿至二十四天后,虎啸震天动地而死。自此明代的虎城不再养虎了。

  真正在公共动物园里展出老虎的是晚清时期,就在今天的北京动物园,当时叫万牲园。1907年6月,出洋考察五大臣之一的端方从德国购买了老虎、狮子、羚羊、袋鼠等近百只动物,成为北京动物园的第一批动物。当年7月19日,京师万牲园正式对外开放。从此“游人争看万牲园”,观虎自然成了京师人们的日常项目。当时《时事画报》刊登《万牲园》图画新闻,图中就有老虎等野生动物。1955年万牲园正式更名为北京动物园。

  早期的动物园是笼养式的,老虎被关进笼子供人们参观,弊端也不少,不仅不利于观瞻,同时也对老虎等动物的健康造成伤害。1930年,野生动物园在欧洲诞生,从此,人们可以把自己关在汽车中行进,观赏自然环境下的老虎等动物。从“人看笼中虎”变成了“虎看笼中人”。

  1993年,我国第一家野生动物园——深圳野生动物园投入运营。到目前,全国已经建有30多家大型的野生动物园了,国人也可以乘车看老虎了。但是,这种方式如果管理不善,会造成对游客的伤害。此前,北京野生动物园的老虎伤人事件,就给人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野生动物保护和人类自身保护课。

  虎文化的前世今生,充分表明了我国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特别是数千年来,演绎出的“生龙活虎”“龙腾虎跃”“藏龙卧虎”“如虎添翼”“虎头虎脑”“将门虎子”等成语,无不赞扬现实生活中的优秀人物和美好事物,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民族性格和民族自我意识,这种独特的虎文化在新时代同样需要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卢卫美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