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霸成为爱豆,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表白姿势?

2022-05-17 09:34:31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卢卫美

  “有请潘周聃。潘周聃,29岁,硕士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

  这可能是近期短视频平台上最火的一段BGM,互联网上以潘周聃为样本的模仿热潮久久没有褪去。另一边,从济南走出去的北大“韦神”韦东奕,也同样因学霸身份受到了来自网民的推崇。

  在社交媒体的助力下,那些在过去不曾被关注的学霸和青年学者正在成为新的全民偶像,被很多年轻人称为“爱豆”。随着对知识和品格的崇拜,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重新审视——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值得追的“顶流明星”?

当学霸成为爱豆,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表白姿势?
当学霸成为爱豆,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表白姿势?
当学霸成为爱豆,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表白姿势?

  万物皆可“潘周聃”

  潘周聃是一名高学历学霸,他的走红片段源于节目《最强大脑》,主持人念到“有请潘周聃”时,潘周聃扭着脖子、侧过肩膀,整个人斜着站了起来,大步走向舞台。因为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面部表情有些“傲气”,被网友称之为“狂拽转身”。

  正是这段两年前的综艺节目片段,让这位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学霸一夜之间爆红出圈。“学霸走路模仿秀”话题登上短视频平台挑战榜第一名,并逐渐开始出现“人传人”的现象——在学校、公司、大街,甚至核酸检测的排队现场,都能听到潘周聃的“专属BGM”,一些创作者在原本的动作上进行改编,进而演变成“万物皆可潘周聃”。

  随着模仿风潮的盛行,潘周聃本人也对此事进行了回应,他在直播中解释称,并不是故意这么“嚣张”,而是因为当时被身边两位同学的肩膀挡在了后面,没想到自己又是第一个出场,为了不碰到旁边两位同学,就成了大家看到的样子。视频中,他一半白话一半古诗词,解释着事情的来龙去脉,透露着文人的涵养,评论区内粉丝被潘学长惊艳到的同时还发出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叹。

  除潘周聃外,北大学霸韦东奕在近日也受到了高度关注。这个被称为“韦神”的男人,曾因学霸身份和手拿馒头、矿泉水的简朴画风引发关注,最近再度轻松登上热搜榜首。虽然“韦神”本人对此次引发关注的相关消息进行了辟谣,但大众的关注和掩饰不住的尊崇,却是不掺一点假。

  人才重回“偶像”梯队

  近年来娱乐圈频频的“塌房”事件引发了群众对偶像的思考,从对皮相的追捧到对知识品格的向往和崇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值得追捧的“顶流明星”?在社交媒体的助力下,那些在过去不曾被关注的学霸们,正在走上聚光灯的舞台,让当代年轻人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光芒,成为新的全民偶像。

  “我们那个年代也有明星,但是大家最崇拜的是解放军,是劳动模范!”

  生于1950年的市民孔女士说,记得20世纪70年代,我国文艺舞台上涌现出很多明星,直到现在,许多人也难以忘怀:电影明星赵丹、张瑞芳,歌唱家马玉涛、郭兰英……但他们的人气,怎么也没有超过“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没有盖过雷锋、焦裕禄等英模。“《学习雷锋好榜样》《焦裕禄我们的好书记》是那时候最火的歌!”孔女士说。

  对于“70后”“80后”而言,陈景润、袁隆平、战无不胜的中国女排和身残志坚的张海迪都是国人的偶像。“在我的中学时代,‘摘下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陈景润是当之无愧的时代偶像,很多同学被问到长大后想做什么,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要当数学家,成为陈景润!”“70后”市民杜先生说,在自己的大学时代,诗人也成为年轻人心中的偶像,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都有大批忠实读者。

  后来,港风来袭、韩流入侵,影视明星成为大街小巷谈论的焦点。孔女士与杜先生也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从2000年前后选秀节目兴起,娱乐偶像开始成为年轻人崇拜的主要对象。对于学霸、青年学者走红,他们也都认为是好事,“人才走红,能让下一辈看到知识的力量!”

  接地气的学霸更真实

  潘周聃和韦东奕的走红,是借着互联网的东风,而他们真正被关注的,是优秀的内涵以及学霸形象与生活细节的“反差萌”——潘周聃“狂拽酷炫”的亮相背后,藏着一个温文尔雅、大度幽默的灵魂;韦东奕站在普通人望尘莫及的高度,生活却如此朴素。

  这样的反差更引发了大众的好奇,也让当代人才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以前伟人、专家的名字和照片只是写在课本上,除了他们的成就外,我们对他们没有太深刻的印象和了解。但现在网络发达,年轻一代的学者专家能够以更直观的方式被我们看到,这让他们的形象非常接地气!”

  “00后”大学生陈颖说,不仅是韦东奕和潘周聃,在各行各业发光发亮的年轻人才都走进了大众视野,“像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北京总调度高建,在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时,一句句‘北京明白’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学霸型偶像的“出圈”,会带来什么?“我觉得这类偶像的走红,能够唤起青少年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通过偶像的力量勾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陈颖说,这可以扭转当代年轻人只以娱乐明星为偶像,不关心国家大事、科技发展的情况,进而促进社会风气的正向发展,“大家都关注人才、尊重人才,也能给人才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段子”背后更应关注专业精神

  随着“韦东奕一晚解决6名博士4个月未解决难题”的传言在网上流传,还一度登上热搜,网友纷纷“膜拜”刷屏。然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韦东奕明确表示这些是“假新闻”,传播相关谣言的博主也就此公开道歉。面对汹涌的流量和接近神化的光环,韦东奕仍旧保持了他一贯的淡泊和纯真,他表示不希望外界过多关注和打扰,“可能不理我就是最好的。”

  这一事件也让很多人意识到,人才的走红似乎也引来了“蹭热度”“造神”的争议。有观点认为,大众应该在学霸走红背后看到更多他们真正的精神品质,而非当做段子或用一个“牛”字一笔带过。

  “翻开韦东奕的履历,几乎每一条都惊艳众人:连续两届以满分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保送至北大后本硕博连读,并毕业留校任教。韦东奕能频上热搜,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天才般的数学能力和可贵的学术精神。”市民陈先生认为,如果过度利用学霸们的热度编造段子、编排“造神”传言,不仅会打扰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研究,更容易物极必反,让他们在大众心中跌下神坛。正如北大回应所说:“数学研究需要安静的治学环境。我们也衷心希望社会各界与我们一起营造有利于年轻人专心开展学术研究的氛围。”

  “崇拜学霸,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学霸身上真正的品质,而不是让他们成为流量的又一个牺牲品。”陈先生说。

当学霸成为爱豆,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表白姿势?

  市民 季先生

  在娱乐明星风靡的时代,人才走红让我们看到了真正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会在社会树立起更加正确的价值观。但是我觉得,人才受到的关注,应该比现在更多!

当学霸成为爱豆,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表白姿势?

  市民 郭先生

  我能明显感觉到社会对人才的关注度提升了,这对孩子们的成长有非常正向的作用。青少年所崇拜的娱乐明星远比不上科研人员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所以需要有人作出引导。

当学霸成为爱豆,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表白姿势?

  市民 江先生

  我不认同部分年轻人“娱乐至死”的心态,没有必要每天把精力放到娱乐明星上,把他们当做“风向标”。我希望能有更多人把目光放到科研机构和社会前沿的人才上。

当学霸成为爱豆,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表白姿势?

  市民 邱先生

  以前大家只能通过书籍获取信息,但现在有了网络媒体,对青少年的引导也有了更合适途径,“韦神”的走红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应该正确利用这种热度。

  微 观点

  尊重人才是非常美好的精神

  人民网

  尽管模仿潘周聃和大呼“韦神”的网络热度,带有一丝玩世不恭的味道,但这背后的绝大部分关注仍是善意的,包裹着大众对知识的向往和崇拜。

  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大众对知识抱有热爱,崇拜学霸、尊重人才,这是非常美好的精神,更是蒸蒸日上的一种表现。祝福潘周聃和韦东奕,他们的舞台从来都不在互联网,而是在他们的专业领域。

  不给他们镀不必要的金边,不过多地干涉他们正常的生活,不把恶意、戏谑、低俗的模仿附着到这两个名字之上,是我们能够给予知识的最好的尊重。

  崇敬人才也要保持距离

  红星评论

  韦东奕展露出的超强数学才华,固然让人欣喜,但他毕竟还年轻,他需要更多鼓励与静心学术的环境。如果急于把一些尚未取得的不切实际的光环强加于他,这对韦东奕来说,既是一种打扰,也是一种压力。无数先辈科学家的例子已经表明,要想取得突破性成果,需要心无旁骛、潜心专注,同时也需要实事求是,严谨求真。

  如果真的喜欢韦东奕,崇敬他的科学才华,就不妨保持距离,尽力地保护他。在韦东奕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其实更多的是他的清醒、理性和求真,而不是热衷于编造、传播一些“神”化的谣言故事。后者看似是对学术大神的顶礼膜拜,实际上只是一些低层次的精神意淫,抑或是将韦东奕视为了流量富矿,想方设法攀附热度,为自己谋求利益。

  韦东奕活在自己醉心的数学世界,并非一些网友的想象里,而网友也不应该活在自己的想象里。

  拒绝“造神”式的谣言红网

  对于崇拜韦东奕的网友们来说,广泛传播一些未经核实的传言不仅在无形之中助推了谣言的扩散,也进一步加深了韦东奕在大众心目中形象的标签化和道德化。而一旦形成这样的既有认知,就很容易陷入刻板印象的陷阱之中。如果韦东奕私下的行为与舆论“造”的这种形象不一致,那么就很容易引发网络争议,这显然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其实,赞扬、崇敬韦东奕并非不可行,只是要抛弃对韦东奕的去人性化式的想象。韦东奕并不是神,而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他身上的专注、清醒和质朴,而不能编造、传播一些带有“神化色彩”的谣言故事,对其进行精神上的想象。相信只要大家都能理性看待每一个“韦东奕”,那么此类“造神”式的谣言也必将在网络空间中无处寻踪。

  神 回复

  网友@南希若潆:给“韦神”一些空间,不要“捧杀”!

  网友@玩玩:我要是有这学历,走起路来比潘周聃还“拽”。

  网友@孟浩然的迷妹:学霸受到网友们的追捧和欢迎,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对于有知识、有才华的人才的肯定和崇拜。

  欣 视界

  比学霸更“火”的是对知识的渴求

  虽然没有像潘周聃和韦东奕一样爆火,但热搜榜上已经出现过不少知识型、学霸型的“红人”——

  袁岚峰、毕导、罗翔、何同学、张明徽……经常“刷视频”的人对这些活跃在网络科普领域的名字一定不陌生。他们是网络上的知名up主、平台大V,在现实生活中又是博士、教授,看似相隔很远的两种身份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他们被网友赋予一个共同的名字:“学霸网红”。

  有人说,学霸走进网络,是帮普通网友打开了一扇了解新世界的大门,数学、物理、法律、计算机、医学……通过他们,这些曾经属于某个学术领域的专业知识,成为每个人都能去认知、去学习的存在;曾经认为晦涩难懂的词汇、概念,通过他们的讲述也变得通俗、有趣起来。

  学霸走红,让学术走出了象牙塔,走向了并不是“天才”的我们。他们收获大批粉丝,也恰恰证明了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或许在潜移默化中,就会有人发现自己在某些领域的特长。

  当然,有些走红,是学霸们的选择,而有些走红却完全在预料之外。我们提倡尊重人才、关注人才,首先就要做到“不打扰”。

  过分的关注会让尊重成为戏谑,让走红成为捧杀。透过现象,看到学霸们的努力和坚持,呵护自身对知识的渴求,才是普通人最大的收获。

  本版稿件采写/本报记者曹雅欣实习生张晗

责任编辑:卢卫美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