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为解压迷上盘手串 各方观点一致:弊端多多

2023-04-06 12:07:58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李鹏

责任编辑:李欢

  “我的这串是大红色,你来试试。”“我的是彩色的,你来‘盘’我的。”近日,一则关于“小学生之间流行盘手串”的视频冲上网络热搜。画面中,学生三五成群,手里不约而同地把玩着五颜六色的串珠,并直呼“很解压”。济南有学生玩手串吗?老师怎样面对这种情况?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又有何提醒?

  现 象社团中近半数孩子玩过手串

  2022年小学生中最火的是《孤勇者》,2023年的小学生则以盘手串开场。据媒体报道,近日一种名为盘手串的玩具在小学生中间引发热潮。

  记者在社交媒体的多个视频中发现,盘手串不仅在郑州走红,其他地方也有很多小学生喜欢。网上,一位老师晒出了自己在教室里拍下的视频。只见身边几名小学生人手一条串珠,当老师问到这个东西怎么玩时,学生们便争先恐后地向老师展示如何“盘珠”。

  “你玩过手串吗?”“我当然玩过了!”

  3月30日,济南一所小学的老师给记者发来一段视频,面对老师的提问,视频中的小男孩如实回答“玩过”。

  “我是五年级学生,我也玩过手串,那是姐姐给我的。手串原来是妈妈的,妈妈不玩了,就被姐姐拿出来玩了。”同是该校的学生小美(化名)说,自己很喜欢玩手串,但不敢带到学校,就是在家里写完作业后看电视或看书的时候玩一玩。

  记者发现,这是由一根弹力线和多个彩色珠子组成,可以随意拼接成各种形状和图案的手串。在记者的提议下,这位小学老师做了一个相关调查。她所担任辅导教师的延时服务社团里共有20余名学生,其中近半数学生正在玩或曾经玩过手串。学生们表示,在学校里,男生和女生都会盘手串。

  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们的这种行为非常不可思议,毕竟玩串珠是中老年人的喜好,孩子们怎么会对手串如此感兴趣呢?小美说,这些五颜六色的珠子非常好看,平时戴在手腕上可以当装饰品,盘久了也很好看,同学之间会比较谁盘得亮。

  记者走访了济南市部分学校,发现有少量学生玩过手串。“解压,还能和同学交流。”这是他们共同的答案。不过,记者并未在学校周边商店里发现“盘手串”玩具。

  提 醒可能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在小学生群体中,每过一段时间都会兴起一个风潮,这个风潮只要对学生没有直接危害,就不需要过度关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事实上,玩手串和曾经发生过的跳皮筋、丢沙包,没有本质的差异。玩手串这一热潮的出现可能有同学间相互模仿的原因,相关视频的传播可能存在一些商业机构的炒作,作为老师和家长要理性对待。

  4月1日,演员鲍蕾晒了一段日常视频,视频里两个女儿展现了自己双手盘串的本领。视频画外音里,陆毅忍不住发问表达自己的担心:会不会影响学习?

  记者咨询了济南市几所小学相关负责人,他们表示,教师在发现学生玩手串后,一般会选择“没收”或者令其保证不再带入校园。一位学校德育负责人表示,不让学生将手串带入教室,主要是担心影响注意力以及发生吞食危险。

  “盘手串时发出的‘咔嚓咔嚓’声,不但影响自己学习,也可能会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手串的珠子如果被吞食,有可能造成窒息或者消化道损伤。如果把弹力线缠绕在手指或脖子上,会导致血液循环受阻或窒息,这都是有一定危险因素的。此外,手串的材质有很多种,颜色也五花八门,我担心会在同学之间引起攀比风气。”该负责人说。

  建 议家长适当引导很关键

  济南市民族医院康复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路亮说,从身体健康角度出发,小学生玩手串“弊大于利”。他认为,长时间过于集中一种盘玩动作,会导致手指关节不均衡发育,甚至造成关节肥大性增生等疾病,更严重的还会造成过早增生劳损以及腱鞘炎,导致以后出现不可逆的损伤。

  “我们不建议学生,尤其是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的小学生盘手串。”路亮说,小学生盘手串现象,不能单单从身体发育角度来分析,应该从更深层次的心理健康角度来“寻根”。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洋非常认可路亮的说法。她说,从某种角度来讲,盘手串、玩游戏以及刷手机之间可以“画等号”。

  刘洋说:“有些孩子沉溺游戏,为的是在游戏世界中证明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也是解压的一种形式。盘手串同样如此,所以,家长和老师应该从这个角度出发,去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并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

  她认为,孩子和大人盘手串的目的并不相同,孩子的内心没有给手串贴上“时尚”和“价值”的标签,单纯是在大人或者网络的影响下得到解压的途径。这时,家长和老师都不应该粗暴对待孩子。家长应该与孩子产生共情,以理解的心态,站在朋友的角度去询问孩子玩手串的目的是什么,再加以引导。老师则应该制定班集体纪律,明确要求在学校课堂上不应该玩手串。

  “总体来说,现在孩子的兴趣点较少,又或感觉学习和生活压力过大,才会寻找特别的玩具。老师和家长应该学会缓释孩子的压力,多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就会有很好的效果。”刘洋说。 (本报记者 李鹏)

作者:李鹏

责任编辑:李欢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