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看了好一会儿之后才发现的,原来《最后一封信》就是两年前《你好,之华》的日本版。确实是完全相同的情节,只不过一版发生在中国,全是中国演员,一版发生在日本,全是日本演员。但当影片开始,音乐响起,三个少年走向山野间小瀑布,阳光反射着水面,有人开心有人忧伤,心里的那份柔情还是被唤醒。我再一次,沉浸到一个忧伤的故事里。
和《你好,之华》比较起来,《最后一封信》的最大不同,是给人一种更加沉潜、宁静的感觉。故事中的几乎每一个人物,都在承受错过的遗憾,失去的悲伤,在《你好,之华》中,人物的“气性”似乎更大,情感表现也更激烈一些,而《最后一封信》则更内敛。想起来在《你好,之华》中,灯光昏暗的小酒馆里,两位男士激烈对话,差点动手打起来,而在《最后一封信》里,即便脸上风起云涌,他们也安静地坐着,默默承受命运砸过来的悲伤。
这是一个无可避免的爱之错过的故事。情节层层相套。一对高中生少女姐妹,妹妹先喜欢上一个新入学的男生,男生却喜欢姐姐,男生让妹妹转交情书,妹妹却把男生写给姐姐的情书藏了起来。但是男生依然喜欢姐姐。两人在同一所大学还谈起了恋爱。这是妹妹和男生的错过。另一个更大的错过,是姐姐和男生。他俩最后还是分手了,姐姐最后嫁的人,游手好闲还时常家暴,姐姐最终难以忍受,自杀身亡。
几句话就能概括的情节,在导演岩井俊二的镜头中,却是仿佛把绸缎一样的情感一丝一缕理出来,放到了阳光下。然后让每一丝的情感都一点一滴沉淀到每一个人物的内心里。我觉得影片最让人动容的地方,就是如此细腻展现的无可避免的错过,和每个人对迎面而来的命运的默默承受。
面对世界,心的细腻萌动,最为动人,就像影片中高中男生对女生的那种一见钟情的初恋,青葱少年单纯美好的脸上,那是“一种让人胆战心惊”的感觉,一种“类似于不安和恐惧”的感觉,“日复一日,心里想的都是她”。面对错过,一切美好的想象也只能在内心里。男生最终还是被“姐姐”甩了,日复一日,他继续给她写信,却无权干涉她的生活。他唯一的一部小说,就是以“姐姐”的名字命名的,写的也都是他俩的美好故事。沉浸在过往的岁月里,他似乎再也无法挣脱出来,想的都是同一个人,写的都是相同的故事。
如果注定错过,如果注定遗憾,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命运的安排吧。影片中福山雅治饰演的小说家乙坂镜史郎,就是打算在这样的心境之中,过完自己哀伤而深情的人生。但是高中同学会来了,他看到了“妹妹”,却没看到自己爱着的“姐姐”。几经周折,他才知道自己深爱的人已经在一个月前自杀了。他于是开始寻访每一处她住过的地方,每一处地方他都驻足良久,过往的时光不断闪现。故事的最后,当他终于说出可以开始新的小说创作的时候,他其实是决定要走出这一段感情,要和自己和解,要走向新的生活。
情感在时光的滤镜之下变得透明,日常的细节在光影中缓缓流动,光影背后的故事一点一滴呈现。影片用现实和回忆两条线索交织行进,通过一封封“信”的连接,把尘封的情感一点点打开。所以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仿佛也是在一封接一封读那些情深意切的信,仿佛进入到了片中人物的内心深处。
不过,看完影片,总是觉得还有一个谜团没有解开,那就是为什么“姐姐”最后会选择这样一个老公,而且当时全家人对他都不了解,全家人都反对他们结婚。影片从始至终,都没有在情节上给出一个理由。看完影片,我是多么期望《最后一封信》的这个谜团,会有像村上春树《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那样,有一个最终的答案。在《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中,少年时突然被关系亲密的团体疏远的多崎作,十六年后,人至中年,终于鼓起勇气直面伤口。他一一拜访当年团体中的好友,试图追寻当年自己被孤立的真相。在弄清事情的原委后,多崎作与当年的好友和解,只是那段亲密无间的时光却再也回不去了。多崎作虽然也有遗憾,但我至今记得读到最后他和朋友在北欧某个小镇上聊起当年的往事,谜团最终被解开的那一刻,真是令人荡气回肠,又泪流满面。
不过最终我还是理解了岩井俊二这样“悬置谜团”的处理方式。也许导演是在告诉我们:我们都以为一切的错过有理由,一切遗憾都有原因,但其实,感情、命运这样的事情,谁又能说得清楚呢?或许看起来有因有果的事情,其实不过是一个又一个偶然的集合。或许我们以为必须要有的所谓“交代”,原本就不存在。被悬置的疑问,很多时候永远都只能是疑问。
说到中国版和日本版片中人物的“气性”,比如周迅和松隆子饰演的“妹妹”,我还是更喜欢松隆子一些,或许是两部影片的整体气质不同,或许这样含蓄婉约的情感故事,更适合用含蓄婉约的表演来呈现吧。时间永远奔腾向前,如果错过无可避免,我们只能承受这错过,泪中带笑地面对生活吧。除了忧伤而深情地活着,我们还能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