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客海右文艺沙龙谈艺术创作 韩真:把《千里江山图》搬上舞台

2022-01-18 09:06:04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卢卫美
做客海右文艺沙龙谈艺术创作 韩真:把《千里江山图》搬上舞台

  韩真做客海右文艺沙龙。(本报记者王刚摄)

  □本报记者张晓涵

  去年8月,一部《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首演,惊艳了观众。1月18日,新一期海右文艺沙龙在济南报业全媒体矩阵上线,与网友一起走近该剧的编导之一韩真和她的艺术创作。大家可以通过济南发布、爱济南、新黄河、舜网与韩真一起探讨舞蹈艺术,探讨传统文化之美。在访谈中,韩真透露,身为山东人的自己,从小就感受着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她用自己的作品来反哺,“我们力求为中华五千年文明而作”。

  谈《只此青绿》可以让心静下来的作品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珍藏于故宫博物院。韩真透露,自己在2017年曾经有幸亲眼领略了这幅画的神采,“真的有一眼万年的感觉”。

  作为专业的舞蹈编导,韩真她们发现,以水墨山水为题创作的舞蹈作品非常多,而触碰青绿山水的作品却凤毛麟角,于是便想以《千里江山图》为主题创作一部舞剧。

  开始创作后,韩真她们才发现太难了,几位主创憋了好久也没什么思路,大家就决定回去大量读书,“当你一只脚想要迈进传统文化大门的时候,会发现举步维艰、如履薄冰,一抬脚就碰到知识点,每一丝、每一处你都不能够去造次,得要学到真东西”。她们研究色彩、诗歌、书画、宋代美学,去故宫文物医院看文物的修复。最终,她们采用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以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展卷人的视角,让画师王希孟与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一一登场,循着“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的章节,一起感受《千里江山图》的绘制过程。“古代的工匠人和今天的文博人同样无名无款,也同样是在用自己的一生所学来创作和保护文物。”

  韩真表示,这部作品可以让观众在走进剧院的那一刻,内心慢下来、静下来,会生出很多感想,与以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一下子契合连贯起来。《只此青绿》的最大亮点是对传统文化的诚意。“当你消费传统文化的时候,它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状态。当你沉醉于传统文化的时候,呈现出来的一定是另外一种状态。”

  谈创作传达了一种精神传承

  韩真与周莉亚共同打造的两部作品《只此青绿》和《永不消逝的电波》题材虽然很不一样,但对于她们而言都是一个突破,形成了两种风格,也都得到了大众的肯定。

  韩真坦言,“《永不消逝的电波》有强烈的叙事性,它带着很强烈的电影类型片特色,很容易被观众接受。在两个多小时内,它会‘占领’观众所有的思想,让人没有时间去看别的,没有时间去错过任何细节,它会是一个把人所有细胞都调动和占满的一个作品。而《只此青绿》则是让观众在不知不觉间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是舞蹈诗剧,是我们常说的大写意,它有大片的留白。”

  但是两部作品也有共同点,韩真认为,“两者都传达了一种精神传承,这是根植于我们血脉中的,我们能够有触动和感动的精神层面。”

  《只此青绿》是一部舞蹈诗剧,与之前的舞剧有什么区别呢?韩真认为,它更强调传统文化的意象。比如我们古典文学里经常以明月寄相思,在《只此青绿》中也有,这一轮明月其实就是一个象征意义,也是诗画的一种意象,“一轮明月朗照千年,关联了千年前创作《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和千年之后的展卷人,以及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舞剧可能更加强调情节的跌宕起伏,而舞蹈诗剧则更强调的是在留白的那一瞬间,你自己去完成一个与舞台共同创作的过程。

  谈文化发展年轻人对文化传播有说服力

  作为山东人,韩真从小就受着齐鲁文化的熏陶,她表示,山东的文化根基非常深厚,文化的传承是深植于骨子里的、延伸到生活中的。山东的文化渗透着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在这片土地上有很多传统值得我们去发现。

  韩真也表示,在当下的时代,我们一定要关注年轻人想什么、看什么。“艺术消费者的年龄越来越小,我现在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进剧场,未来他们就是艺术市场消费的主力军。”韩真坦言,“想要创作出好的作品,要着眼于下一代。现在的年轻人非常具有辨别能力,他们懂得选择戏,他们也渴望好戏,一部好的作品可以让从来不看剧的观众进入剧院,我觉得有必要让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作品去撑起他们的期待。而且他们可以讲给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他们对文化的传播很有说服力。”

责任编辑:卢卫美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