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梁晓声荣获茅盾文学奖作品的同名电视剧《人世间》播出以来,创造了央视一套黄金档近5年来的收视纪录,让无数观众生发出对东北黑土地的向往。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得益于原著小说打下的文本基础,也离不开编剧的改编创作。鲜少有人知道的是,该剧编剧王海鸰是剧组为数不多的“非东北人”。长于济南部队大院的她,一直以自己是山东人为傲,还在《人世间》里见缝插针地植入了山东元素。
3月2日,新黄河记者拨通了编剧王海鸰的电话,深入了解《人世间》的剧本创作过程,以及她与原著作者梁晓声、导演李路及团队之间微妙的艺术默契。其间,王海鸰还满怀深情地回忆了在济南度过的青少年时光,并幽默透露自己是如何将家乡“夹带私货”写入《人世间》。
接不接?作决定作了4个月
剧集播出后,豆瓣网友打出了8.1的高分,但仍有人认为“打低了”。王海鸰说不管别人打多少分,她会给《人世间》打9.9分,“非常满意。我觉得自己比较幸运,当然个别地方有遗憾,瑕不掩瑜。”
王海鸰之前创作过《牵手》《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大校的女儿》等情感类佳作,更有着“中国婚姻第一写手”的称号,《人世间》于她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经历。
这是王海鸰第一次改编剧本,很有可能也是最后一次。
读过小说后,周家人以及街坊邻居这一群人的状态深深吸引了王海鸰。
出生在山东,长在部队大院,“光字片”的故事距离王海鸰很遥远。放在以前,王海鸰并不是梁晓声的目标读者,如果不是《人世间》找来,或许王海鸰就错过了一次了解自己生活盲点的机会。
“真实、扎实、鲜活,我觉得《人世间》对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一种形象诠释的作用。”王海鸰说,我们经常提到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家文化”,总说“仁义礼智信”,总说“德治、礼治”,这都是广义的,《人世间》是对这些词汇的形象表述。
王海鸰心动了,她又找来李路导演的其他作品,全都看完后才决定合作,王海鸰前后做了大概4个月的准备工作。
“改编就是再创作,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它(《人世间》)这么大的体量,我要是改编不好,一个是对不起原著,第二个是对不起导演团队,也对不起我自己。”
成功来自天时地利人和
《人世间》作为央视“开年剧”播出,播出后又创下了央视一套黄金档5年来的最好成绩,一时间成了严肃文学作品改编的成功案例,无疑对整个行业都会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
但王海鸰认为,《人世间》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造就的。
首先从改编层面讲,严肃文学更多的是作者个人对生活经历的一种思考和私人情感的抒发,而电视剧是大众艺术。“越是严肃文学,个人化的痕迹会越重,改编起来会越难。”王海鸰和导演团队开了3次会,就一点达成了高度默契和共识,“就是这个剧一定要温暖,给人力量和希望,把他小说原著钢铁般的沉重和昏灰改成一种温暖、明亮、希望的色调。”
《人世间》能在春节期间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是这部作品引爆口碑的“天时”。正值过年期间,周家一家人作为中国亿万家庭中的缩影,产生了强大的共情力量。
让王海鸰感到意外的是,剧集虽然被“砍掉”了20集,但保留下来的都是精华,几乎没有影响观众的追剧体验。王海鸰为此由衷感叹道,“这回碰到的都是高手,导演团队个个都是高手,选的这帮演员又是高手,摄影、化妆、服装、道具、音乐都完美,包括央视的这帮编辑也是高手。”
遇到了一群“识货”的团队
对编剧来说,听到的声音越多越容易迷失自我,王海鸰深有体会。正式投入创作后,王海鸰把自己“封闭”了起来,屏蔽掉外界所有可能干扰自己创作的元素。
“开会的时候,晓声讲到了一个他对剧本的设计,当时就让我感到我俩之间至少是在剧本创作中理念完全不同。然后怎么办?当下我就作了个决定,绝不再征求作者的意见,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直觉、冲动和热情。”王海鸰非常了解自己,很容易被外界干扰,她能采取的唯一策略就是“躲”。
听上去有些不合常规,王海鸰幸运的是遇到了一群“懂”她的人。
前前后后3年多的创作中,她没有和梁晓声做过任何创作上的交流,但王海鸰能感受到梁晓声对艺术创作的尊重,两人在艺术上达成了无形的默契。剧播完了,王海鸰也收到了梁晓声对她的“点赞”。
剧组也曾多次邀请王海鸰过去,王海鸰有自己的坚持。王海鸰每天会根据剧组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改完了再反馈回去,有时候为了等消息,整宿都睡不着觉,就这样度过了长达近半年的拍摄期。
当《人世间》呈现在屏幕上,王海鸰觉得一切都值了。在剧本基础上,现场导演和演员进行了一些调整,二度创作呈现的效果完全超乎王海鸰的预期,是她所有剧本里最好的一次。
“躲起来不见人”的创作方式见效了,王海鸰笑着说,“因为什么呢?因为合作的这帮人都是识货的人。虽然累,但是很愉快。”王海鸰形容自己遇到了一群“对的人”、志同道合的人,感受到了一种惺惺相惜、英雄见英雄的创作氛围。
把对家乡的爱“植入”剧情
王海鸰和周秉昆是同龄人,1952年出生于淄博,不久后随父母来到济南安家,在泉城度过了十几年的青少年时光,是山东省实验中学1967届校友。
父母都是军人出身,经历过战火年代,王海鸰成长在原济南军区司令部的大院里,就在八一礼堂旁边。《人世间》一开场是1969年,那个时候的王海鸰也赶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策,因为年龄太小,再加上部队有政策,部队的孩子可以去当兵,王海鸰就当兵去了。
王海鸰被分配到了长岛一个四面环海的小岛上,当了4年的通信兵,后来又到部队医院工作。1980年底,王海鸰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赶上了文学的黄金年代。
和《人世间》里周家的3个孩子一样,王海鸰也是被时代的巨浪推着前进,在她16岁离开济南时,不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著名作家、编剧。提起学生时代,她甚至已经记不起自己最初是怎么爱上文学写作的,“我当年考的省实验中学,好像数学是100,语文只考作文,考了98。我们家6个孩子就我眼睛近视,我不知道是不是看书看的,可能还是爱看,但没有在主观上明确意识到什么。”
《人世间》里的周家父母让无数观众看到了中国式的婚姻和爱情,而制造这种温暖底色的王海鸰就来自这样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我们家特别温暖,我结婚特别晚,35岁才结婚,很大的原因就是已经有了一份来自家庭的感情寄托,认为有家就足够了,有父母就足够了。”王海鸰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就读,五一只放一天假,王海鸰会坐上一夜火车回家,只为了和父母待上一天。
四里山(现在的英雄山)、金牛公园、大观园是王海鸰常去的地方。虽然常年不在济南,但王海鸰对济南和山东的热爱早已经刻在了骨子里,一直以自己是山东人感到骄傲自豪,以至于在作品里总是见缝插针地夹带“山东元素”,《人世间》里周家一家人和山东的渊源就是她刻意为之的,“让老周家是从山东闯关东过去的,还特地把山东大学写了进去,要不然聪聪哪能上山东大学历史系?”这些小心机里透露着她对家乡的情感。
聊到打算,王海鸰坦言年纪大了,《人世间》之后不会再写电视剧了,“写不动了,我今年70了。”写作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未来的日子里,她依然会继续创作自己喜欢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