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匡:写作是我唯一的谋生方式

2022-07-09 10:49:30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江丹

责任编辑:鞠月芹

倪匡:写作是我唯一的谋生方式

孙婷婷 绘

  7月3日,倪匡去世,终年87岁。

  倪匡与金庸、黄霑、蔡澜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他驰骋武侠江湖,流连幻想世界,留下《六指琴魔》、“卫斯理”系列等作品。倪匡参与了通俗文化在香港的起跃,而今天读者对他的怀念更像是相隔一个时代的回声。

  倪匡一生留下许多传奇,但在他看来,一切只是率性而为,包括写作。“我这个人,是很个人化的一个人,对于我来说,最适宜的工作就是写作,完全是个人的,不必听任何人的意见。……写作是我唯一的谋生方式。”

  同时写12个武侠小说

  倪匡曾在自述文章《被一阵风吹乱的人生》中,简单地介绍过自己的大半生,包括他在1951年因偶然的机会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如何去了内蒙古,又如何到了鞍山,最后又是如何在1957年抵达香港。

  倪匡在那篇文章里说,初到香港,自己什么活都干过。那时候,香港的报纸上时常刊登一些小说,倪匡对周围人说,那样的小说他也会写,但没人相信。一天下午,倪匡写了一篇一万字的小说,一投即中,并且得到了90块钱稿费。当时他做杂工,一天的工钱是三块半,远远比不上一下午工夫得来的稿费。“我当时满意极了,问他们这样的文章还要不要,他们说需要,让我继续写。我才觉得原来写东西也可以作为谋生的手段。写一篇那样的文章,太容易了。”倪匡在文章中回忆,此后他便到处投稿,“没有被人家退过稿。”再到后来,他直接去报馆任职,需要什么就写什么。在报馆,倪匡为台湾武侠小说家司马翎续写小说,读者不仅没有看出来,而且反响还不错。“后来他不写了,社长说干脆你开一篇新的好了。我就开始写,三块钱一千字,一天两千字。简直太好了!你想想那是多么容易的事,半个小时都不用。”

  倪匡与金庸也相识于此时。他的小说在报纸上刊载之后,又有多家报馆找来请他开新篇,其中也包括《明报》的金庸。“他给我十块钱一千字,每天写两千一百字。到了月底,我拿到六百三十块钱的稿费,这是我第一次拿到一张五百块面额的钞票。”在《被一阵风吹乱的人生》中,倪匡回忆。

  在另外一篇访谈中,倪匡坦言,他相信写作是靠天才的,他认为凡是艺术的东西都是靠天才的,小说家不是被训练出来的。他也曾想做点别的但却失败了,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写,但却只有靠此谋生。他称自己一小时可以写9张五百字的稿纸,除去空格标点,最多三千字。他曾称自己写了过亿字小说,不是凑字数,因为写好看小说比凑字数轻松容易多了。

  “我这个人,是很个人化的一个人,对于我来说,最适宜的工作就是写作,完全是个人的,不必听任何人的意见。我在香港不闻不问,一混就是几十年,写作是我唯一的谋生方式,稿费越来越高。提高稿费的办法也很简单,最多的时候同时要写12个武侠小说,在墙上拉一个绳子,拿小夹子把每个要写的小说夹在绳子上。今天该写这个了,就把这个摘下来,一口气写上12天的,明天该写那个,就把那个摘下来写上12天的。每次写大概不到两万字的样子。”作为一名“枪手”的肆无忌惮

  “屡为张彻编剧本,曾代金庸写小说。”无论是剧本,还是小说,倪匡的创作与香港通俗文化紧密相连。论文《华语电影中的清代历史表述、想象与意义生产》中提到,倪匡是一位相当高产的编剧,曾写过100多个电影剧本,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张彻而做,两人一编一导,是1970年代华语电影特别是其中清代题材创作中的重要人物。两人合作的电影有《少林子弟》《洪拳与咏春》《方世玉与胡惠乾》《少林寺》等,而在1990年代,其中很多电影走出香港,成为彼时无数年轻人武侠电影启蒙的一部分,直到很多年后,少林寺、方世玉、咏春依然是香港电影里的重要元素,他们的传奇逸事、民族大义已经在倪匡和张彻之前的电影铺陈中深入人心。

  在《被一阵风吹乱的人生》中,倪匡也曾提到自己与张彻合作的这段经历。他说,自己写的是文学剧本,就像一篇小说一样,从头到尾没有电影术语。而他与张彻的交往也是从“骂战”开始的,“张彻是真正懂电影的人,看到我写的影评,看不过眼,就在报纸上写文章骂我,说我没有题材写东西,没有看过电影就乱写。我就跟他论战:‘你这位先生真有趣,不是评电影,是评影评,不是影评家,是评影评家。’”在中间人的沟通下,两人见面,却聊得投机,成为好友,倪匡不吝对张彻的夸赞,称其个子高很神气,是个非常出色的文人。

  倪匡与金庸的交往或许已经被说过无数遍。1965年,金庸赴欧洲参会、旅行,他在《明报》连载的《天龙八部》便找倪匡代笔。待他返回香港,倪匡已经写了数万字,而且将阿紫的眼睛写瞎了。今年1月,还有网友在社交网络上向倪匡的好友蔡澜问及此事,蔡澜答:“没主张写死,讨厌这人物,把她弄瞎罢了。”

  在文学江湖中,他们都是传奇一样的人物,而他们的友情在后来人眼中也必然充满了传奇色彩。但是如今仔细看他们的回忆,在当时这或许就是一种寻常,互相捉刀,敬重彼此的才华。在《我们这一代在香港摇笔杆的,都是非常率直而自主的》这篇访谈中,倪匡自称给古龙、司马翎等都捉过刀,他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可以,写武侠小说本来就是游戏行为,很好玩。他想现在社会观念可能发生变化了,觉得捉刀代笔很严重,可在那时候他们都觉得没什么,只要作者和代作者双方同意就完全没问题。论文《武侠小说之作者名世悖论研究——以还珠楼主、宫白羽、金庸等人为例》中写道,倪匡一生趣事不断,其中最知名的便是作为一名“枪手”的肆无忌惮。

  你爱看的书,就是你该看的书

  除了武侠小说,幻想小说“卫斯理”系列也是倪匡见重于世的代表作品。“卫斯理”系列天马行空,观点敏锐,知识广博,其中还有倪匡早些年的经历踪影,但也被科幻界质疑作为科幻小说缺少科学性,创作也不够严谨,有时候故事脱轨得令他自己也“始料不及”。

  论文《重塑民族想象的翅膀——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研究》中介绍过倪匡对自己这类小说写作的态度,他说:“其实,要写科幻小说,科学知识倒不能太丰富,即使写了也不一定好看……就像真正懂武功的人不会写武侠小说那样,现在西方有一批科幻小说作者,本身是科学家,可是他们写出来的科幻小说真是沉闷得要命,毕竟任何小说本身必须是小说才行,就是要有吸引人的情节,如果长篇大论地大谈科学理论,那不就变成科学文献了嘛。”他也曾在其他场合表示,自己写的不是科幻小说,而是幻想小说。2012年,倪匡曾在社交网络上与网友交流。有位网友留言:“我觉得你的一些短篇武侠写得比卫斯理好看多了。而且看着就像是酒后创作的。”倪匡回复:“你真识货!”

  还是在这次社交网络的交流中,倪匡与网友谈读书和写作。其中有一条是关于读什么书的,他写道:“连日来排书单,其实没必要。只一句话就够:你爱看的书,就是你该看的书。书海浩瀚,总有你爱看的,那就看。不爱看的,别浪费生命。若看了古文就惹气,那就看今文。看书的主要目的,是在看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那乐趣是越看越浓的。十年业余读古文,所得阅读乐趣之多,肯定非同小可。”在他看来,不同年龄段的人对选书的态度也应该不一样。他写道:“青少年有大把生命配额在手,可以什么书都看,以广见闻。中年之后,必须拣自己觉得好看的看,不能为不好看的书浪费宝贵生命。老年人再去看不好看的书,是愚人愚行之最。”

  倪匡也时常出现在好友蔡澜的社交网络页面。去年春天,蔡澜发了一张倪匡面带微笑、手拿咸鱼酱的照片,配文道:“倪匡兄最爱吃我做的咸鱼酱,一生供应。问他种种吃法,哪样最喜?他说不是太咸,就那么一匙一匙吞下最佳。厚着脸皮借用照片宣传,没付他广告费,罪过,罪过。”

  倪匡不再出现在社交网络之后,很多网友也正是通过蔡澜了解他的近况。去年5月,蔡澜答复网友,倪匡已少出门。去年12月,他继续答复网友,倪匡老来多病,还坚持得住。还有网友问蔡澜,他和倪匡、黄霑、金庸的生死观是怎样的?蔡澜回复:“不知道,谁都不会告诉对方。”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江丹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