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靳东、成毅、蔡文静等主演的法治剧《底线》正在热播,打着“首部全景展现我国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法治题材电视剧”标语,由最高人民法院、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广播电视局指导创作,潇湘电影集团旗下当燃影业制作发行,刘国彤导演,费慧君、李晓亮编剧,又有张志坚、吴彦姝、翟万臣、毕彦君、王劲松等老戏骨坐镇,不管从哪个方面看,《底线》都给人“来头不小”的印象。
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底线》主创人员深入全国60余家各级法院采风调研,采访了200余名一线法院工作者,收集了500余件代表性案件,沉浸式体验法院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生活,剧本前后修改20稿;拍摄期间,400余位主创奔赴4656公里,在长沙170多处实地取景,并耗时1200小时搭建3000平方米、40个法院内景,服装10000套、道具30000件,力求将每个细节都做到真实,细致入微的准备工作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底线》的专业性。可正当观众“正襟危坐”准备看靳东如何带领一帮年轻徒弟给大家上普法课时,却发现法治剧的风向标已经变了。
导演和编剧摒弃了大多数同类型剧目所采用的单元剧形式,而是把重心放在了群像塑造、多线并行上,以生活流的方式把一桩桩话题案件拉到了生活的放大镜下。在这些案子里,我们可以看到法官并不是高高在上,也不是“伟光正”,他们中有孩子的下班回家要辅导孩子作业,大龄青年不论男女都会遭遇催婚,同事之间也会插科打诨,偶尔打个球、小酌几杯,在法官那身正气凛然的制服之下,我们看到的是活生生的人。
作为一部全景展现我国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现实主义法治题材电视剧,《底线》立意很大,切口却很小。除了法官群体,案件中出现的每个个体也都是生活中的你我他,扑面而来的烟火气消融了社会话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在现实性和艺术性、法理与人情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对同一个案件,《底线》尽可能多地给出了不同角度的观点,剧中的每个人,从法官到案件参与者、看客,都结合自身作出判断,在这其中,《底线》对不完美受害者的塑造,尤其体现了我国法治水平的进步和提升。
一上来的“雷星宇案”中,雷星宇亲眼目睹讨债者侮辱自己的母亲,愤怒中拿刀杀了人,等待他的原本是一纸“杀人偿命”的判决书。但这次不一样,很多人对雷星宇投以同情的目光,希望对他从轻处罚。在巨大的舆论声中,在法理和情理的碰撞和考量中,最终二审推翻了一审判决,雷星宇无期徒刑变有期徒刑五年,《底线》留给了观众“审判不是为了报复恶,而是为了提振善”的思考。
“李芳凝案”中,女销售李芳凝以“职场性骚扰”为名将男同事告上法庭,男同事一口否认,男同事的老婆也认定李芳凝是“狐狸精”,就连李芳凝的母亲也以女儿为耻,以死相逼撤诉。客观来说,李芳凝不是完美受害者,是她最初的软弱一再纵容了身边的男性,是很多像她一样的女同事、女同行,用妥协、隐忍换来了路人对“女销售”的有色滤镜。但软弱并不等于默许,李芳凝虽然不完美,但她勇敢站出来,成了划破黑暗的一道曙光。而在并行的另一个职场性骚扰案中,就在大家纷纷同情“受害者”莫莫时,被告的男上司搬出证据、说出实情,莫莫才是居心不良的那一个。
“洛优优案”中,女主播洛优优在直播过程中猝死,父母打官司向公司老板索偿,老板却以没有签署劳动合同为由拒绝赔偿,更大肆炒作,引导网友向洛优优的父母进行人身攻击,重男轻女、逼死女儿,把流量转化成直播间的销量,大吃“人血馒头”。这对父母固然有可恨之处,但是并不能改变洛优优遭受职场压榨、“因公死亡”的本质,最终,这对父母拿到了赔偿和女儿生前账号,所有网络主播都呼了一口气,也维护了风清气朗的舆论环境。
“唐啸云案”中,从小就是“别人家孩子”代表的唐啸云亲手杀了自己的母亲,藏尸冰柜后,四处逃亡。透过剧情发现,这对母子之所以以悲剧收尾,母亲也有很大的责任。从小到大,唐啸云都在母亲严厉的管控之下,时不时地拿“为了你好”来绑架儿子,这种长时间的关系不对等,饱受压抑的精神状态,最后导致了唐啸云走上弑母的道路。
法律没有“如果”,但法律也绝不是“非黑即白”,立场不同、角度不同、阅历不同,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解读,就如剧中的方远、叶芯、周亦安,他们会跟随案件一起思考、判断,或悲或喜,都乃人之常情。完美受害人本身就是个伪命题,试着回想一下,这些年我们在网络上见证过多少次现实中的“大反转”?
《底线》开播以来引发网友高频互动,被称为现实主义法治剧的典范之作,因其每一个案件,都带来一项司法的改革推进。正义虽迟必到,法律是社会维稳的基础,更是道德的底线。不完美受害者的背后是以人为本,法律的底线需要大家共同维护,《底线》温暖明亮的底色,让观众感受到了法律中从不曾缺席的人情味,潜移默化中了解法律的内涵和边界,这样的普法教育还可以多来一些。(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任晓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