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山海经》,人们大都知道这是一部上古奇书,记载了女娲、西王母、帝俊等奇人,麒麟、凤凰等奇兽以及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多数读者对其了解仅限于此,这也是源于这部作品的广博、奇幻又晦涩的文字风格。《山海经》到底是一部地理博物志,一本“远古生存指南”,还是先人童年时代的稚语?近日,纪录片《山海经奇》以“奇”为主题,选取奇人、奇兽,由他们的奇事进入《山海经》的异想世界。
纪录片《山海经奇》取材于上古奇书《山海经》里的神话传说故事,共8集,每集25分钟。第一集总体概述《山海经》的内容,后面7集分别依次以女娲造人、伏羲探索通天之路、烛龙睁眼为昼、食人怪兽饕餮、帝俊和太阳神家族、羿射九日、独角兽夔为主题讲述远古恢弘的传奇故事,铺展和解读出令人不可思议又叹为观止的上古文明密码。
古老的东方大陆,先民是如何认识这块土地的?550座名山、300条水脉、400多个神怪异兽、100多个历史人物、40多个邦国,上古奇书《山海经》洋洋洒洒三万一千多字,以地理方位、山川走势作为结构,去统系千奇百怪的神异幻想,这种独具一格的成书形式以及呈现出的自由感、神秘感和神奇感,让后续研究者叹为观止。随着镜头一帧帧展开,动画形式制作的上古社会画面在后世的想象中映照为现实,再加上专业学者的解读,今人神思奇妙地连接了远古初心。
女娲是我们最熟悉的上古女神,纪录片单独讲述篇章也从女娲开始。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更替有序,而对于生命体而言,除去生与死,世间再无大事。在中国神话里,生与死的循环成为世界肇始的源动力,万物之“生”是从一个神灵的“死”开始的,这位神灵叫做女娲。在讲述方式上,这一集分为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山海经》中女娲的行为活动和学者从神话角度的解读,另一条线索则是一名母亲启发女儿明白“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最终汇聚到中国神话中人们共同的母亲——女娲身上。
片中,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神话学者黄悦讲道,其实上古时期人们比较蒙昧天真的思维方式很像幼儿的思想,他们用自己奇幻的想象去编织世界的样子、编织你我的出现和离去。不过比较神奇的地方是,那时候人们的很多想象仍然契合我们今天的一些价值观念。比如女娲用五彩石补天补到最后,天上仍然还有一块漏洞,为了保护她的孩子们,女娲毅然用自己的身体填补了那处漏洞,这是先人对人类最伟大的感情之一——母爱的最初认知和歌咏。不仅是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这些看似蛮荒离奇的神话中,实则藏着我们民族延续数千年的一些精神密码,比如不屈、勇毅、浪漫等等。
除了解读民族流传的精神密码,《山海经奇》还剖析了《山海经》中蕴含的更深刻的人性警示。比如,讲述饕餮的这一集名为《饕餮·欲望滋生记》,饕餮是一种贪婪到连自己都吞噬的凶兽。“那怪异狞厉的兽面背后凝聚的,是先人们在审视自身成长历程后得到的痛苦领悟。驱使饕餮吞食自残的是无限膨胀的贪欲,而彼时正在发生的人类部族间的种种纷争、兼并乃至自相残杀,归根结底都是同一个缘由。”纪录片中说。《山海经》中留存的诸多人性警示很早就被人们所关注,后世人们把饕餮和其他三种恶兽混沌、穷奇、梼杌并称为四大凶兽,这是用来警醒人类克制自己的恶念。
还值得一说的是这部纪录片的语言风格。就原著《山海经》而言,语言离奇且难懂,《山海经奇》用动画的形式来呈现,使用了较为活泼且切合当下的一些用语习惯。比如讲嫦娥奔月这个神话故事时,画外音用带着几分调侃又十分俏皮的声音说:“一粒升天,半粒长生,只一粒,不多矣。长生不老,还是升天成仙?一颗?半颗?四分之一颗?上天?入地?死亡还是变成怪兽?”伴随着设计比较萌的一颗灵药在屏幕上辗转跳跃,风格新奇有趣。
此外,除了学者讲解和动画设计之外,纪录片还充分运用舞蹈、光影秀、皮影戏、实地拍摄等多种表现形式来展现《山海经》道不尽的“惊奇”,构建出《山海经》自由芜杂、新鲜粗野、异想天开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