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由亦舒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玫瑰的故事》开播即“爆”,央视八套收视率稳居同时段第一名,腾讯视频站内热度值频传捷报,相关话题也在各大社交平台霸榜。近年来,“亦舒小说”俨然国产影视的IP富矿,然而话题与争议齐飞,一个刘亦菲,会成为“亦舒影视化”的转折点吗?
《玫瑰的故事》 美则美矣
小说里的黄玫瑰是人见人爱的香港名媛,亦舒对她的描写中,“她的美丽是流动的,叫人忍不住看了又看”“美了这么些年,还不肯罢休,轰轰烈烈地要美下去”,读者都会忍不住发问:一个女人要美成什么样子,才能像玫瑰这般浪漫、肆意地过一生。而在得知《玫瑰的故事》要拍电视剧,主角选定刘亦菲时,很多人都默认了,玫瑰必须是刘亦菲,也只能是刘亦菲。
毫无疑问,“天仙”的美已经撑起了剧中最大看点,从象牙塔里的女大学生到初入职场,再到即将为人妻、为人母,刘亦菲的颜值和演技都足以撑起人物。编剧改编中增加了职场内容,用以巩固她独立女性的人设,逻辑上也立得住。问题出在哪了呢?细节。
妆造是现代的,场景是现代的,人物状态也是现代的,但是这些“现代人”用着灰屏的古董手机,开着老款的汽车,年代背景放在了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之后,就给人强烈的割裂感。
剧中刘亦菲饰演的黄亦玫,生在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清华大学教授,有一个在建筑院工作的哥哥,她自小聪慧过人,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因为长得美身边不缺追求者。36岁的刘亦菲演大学生毫无违和感,5集换了32套衣服。但很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观众认为,黄亦玫美是美,却不符合当时的审美。其中不少服装都是当下流行款式,有些品牌成立时间只有短短几年。与之对应的是,白晓荷穿的也是网红品牌,价格更加亲民,但被穿出了家境殷实女学霸的质感,符合人设和时间背景。
黄亦玫想买手机,对老父亲一顿撒娇,黄父拿出了一沓灰色的百元大钞。据考证,红色100元人民币是在1999年发行的。有网友认为,因为是私房钱,很可能黄父还没来得及去银行换。
黄亦玫毕业后进入艺术行业,公司里除了最醒目的老式电脑,同事的穿衣打扮、办公场所陈设都和现在的办公室无差,同事之间的对话也满满现代感。朱珠把“做指甲”挂嘴边,黄亦玫用“雾面口红”获老总认可,苏更生也是“摄像头”“快递”张口就来。事实上2001年我国的摄像头和快递虽然都有了,但都还没到普及的程度。在后面的预告里还看到了玫瑰生孩子,哥哥要求打无痛,更让人恍惚,无痛分娩不是近十年来才在国内推广开的吗?
类似不讲究的地方还有不少,甚至出现了共享单车这样的穿帮镜头,但网友对此有不同声音。
有网友认为,黄亦玫的家庭不是一般家庭,本人又是学美术的,在经济条件和审美上都应该领先于同龄人,二十年前的北京艺术圈不是普通人所能想象的。还有人表示,这是电视剧不是纪录片,美就行了,没必要较真。
但是也有网友认为,与其说观众挑刺是没见过世面,不如在妆造上多用心,况且二十年前的衣服并不难淘,《风吹半夏》的造型团队曾网罗三百多套服装,最后呈现出来的有180多套。而《玫瑰的故事》之所以选择流行服饰,很可能是为了达到带货的目的。
“不是不能精致,而是要体现那个年代的精致,和土不土没关系,很多国外的影视剧,上世纪90年代的审美和现在其实差别不大,但年代感还是肉眼就能分辨出来。”“千禧年的穿衣风格比现在还要前卫,但是再前卫,拿出当时的照片,还是能体现千禧年独特的风格。”有人找出了佟大为出演《奋斗》的剧照,该剧的背景也是发生在千禧年之初,但是以现在的眼光看,剧中角色还是有明显的“年代感”。网友的评论代表了一部分观众的心声,刘亦菲很美,但是如果细节上再用心一点,剧集的质感也会有更大的提升。
少了“亦舒味”的“亦舒剧”
从《我的前半生》到《流金岁月》《喜宝》,以及今年先后和观众见面的《承欢记》《玫瑰的故事》,不难发现,亦舒,已经成为国产影视剧新的IP富矿。不过亦舒小说和“亦舒剧”,完全是两个概念。
从目前的网评来看,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玫瑰的故事》一定不是“亦舒剧”改编最差的一部,且进步意义超过了很多亦舒小说改编作品。2017年的《我的前半生》收获了话题和奖项双认可,“前夫哥”雷佳音一剧翻红。2020年,《我的前半生》导演沈严、编剧秦雯再合体,邀请亦舒出马合作了《流金岁月》,刘诗诗、倪妮版的蒋南孙、朱锁锁收割了一波好评。但两部作品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尤其是《我的前半生》因女主不符合“亦舒女郎”的人设以及“爱上闺蜜男友”的改编情节备受吐槽。2018年的电影《喜宝》,在豆瓣打出了3.3的低分,几乎被全网群嘲,“亦舒改编作品”一度成为业内最难啃的骨头。
今年4月播出的《承欢记》也是亦舒同名小说改编作品,观众在开播前有多高的期待,播出后就有多大的失望,甚至有网友发出疑问:“改到这个份儿上,还有必要买亦舒的原著去改编吗?”剧版改编后只剩下原著的主线内容,对角色和背景的加工也被诟病,被质疑陷入了“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爽剧模式。
要知道,亦舒作品的背景是20世纪经济腾飞的香港,大量女性进入职场,靠自己的本事安身立命。她的小说蕴含了强烈的女性意识,以自立自爱为本,不会惺惺作态,坦诚面对自己的欲望,是亦舒小说的精髓,也被书迷称为“亦舒味”。一些亦舒小说被改编后更贴合现代年轻观众的喜好,却独独少了“亦舒味”。
而就《玫瑰的故事》而言,这本书讲述的是女主角玫瑰的几段极致爱情,在书中,几乎每个男人见到玫瑰都会有一种“如遭雷击”的美貌震撼,进而“愿意为她付出一切”,这样的故事拍好了是传奇,拍不好就变成了“玛丽苏”。剧播出后,玫瑰的职场戏和爱情戏给人一种悬浮感,但因为演员是刘亦菲,很多的不合理变成了合理。
业内也有共识,国产剧拍亦舒几乎都要经历一遍“魔改”,买下版权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从时代背景到人设、剧情,最后亦舒作为最大的营销噱头存在。
不过这也与亦舒小说的特点有关,与琼瑶、金庸等同时代作家相比,亦舒的作品文学性强,故事篇幅短,本身的故事冲突和戏剧性并不强,这无疑给改编带来难度。文本读物和影视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内容形式,小说的文字描述能够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但影视剧是视听语言结合的确定性内容,很难与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场景完美匹配,再加上演员选角和情节改动,更容易引发书粉不满,难免口碑两极分化。以往亦舒作品改编的香港电影,也都不尽如人意,但“亦舒”的名号自身就是流量的象征,被国产影视掘金后,很快就创造了一条爆款创作公式:高学历、高颜值和女性金句。
亦舒的作品里,“亦舒女郎身为时代女性,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一份优差”,她告诉女人们,首先要自重自爱而后爱人,要看清生活的真相,然后勇敢前行。这种精神独立的姿态,放在今天仍不过时,非常适合打造成“她题材”的大女主,因此受到了影视圈的热捧。但一方面,多数改编作品失败就失败在徒有亦舒的表,没有留住亦舒的核;只看到亦舒作品的进步意义,却忽略了局限性。只有看到了两面性,亦舒小说影视改编之路才能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