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画像 | 一方雅室,传续三千年好声音——小院传来古琴音

2022-08-24 06:41:56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 王飞

责任编辑:鞠月芹

  人物速写

  刘强,42岁,古琴文化传播者。闹市深处,从一座典雅的小院里传来了悠扬动听的古琴声。一曲穿越千年的“流水”,将匆忙奔波的都市人吸引过来,以至门前的胡同都成了网红胡同。抚琴人正是刘强。

  莱芜区繁华闹市的街角,一处小院闹中取静,传来悠扬的琴音。循着琴声走近,门口处的一块牌匾映入眼帘:汶水琴社。

  走进小院,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一幅古代文人的生活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一间雅室内,几人正在抚琴弹奏着一曲“凤求凰”,书架上放置着古代琴谱书籍,古朴雅致的环境和悠扬的琴声让人格外放松。

  42岁的刘强是这里的老师,此刻他正手持琴谱,纠正着学员的指法。

融媒·画像

融媒·画像

为学员授课

  孔子与古琴

  之所以接触古琴,要从刘强的经历说起。大学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的他,当时自学考取了国家导游证,在学习期间利用业余时间为游客们讲“三孔”。他不仅将一些关于孔子的历史典故讲给游客们听,还在导游词中融入了很多自己的人生感悟。从儒家文化延展到方方面面,让游客们在游览孔府、孔庙的过程中,感受到儒学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孔庙中的很多碑刻上会有这样的画面:孔子在杏坛上抚琴,众弟子列坐或围在旁边静听,个个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听天外之音……那是孔子在用弦歌的形式授课讲学。

  “孔子的礼乐思想里,古琴是载道之器,而不是一种娱乐工具。弹奏古琴能修身养性,以雅乐来完善人格,完善道德修养。因此,孔子十分重视古琴音乐的教化作用。”刘强说,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六艺育人。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古琴所反映的儒家思想内涵以及文化,不仅在当时深受欣赏,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刘强成立汶水琴社,下定决心要将古琴文化发扬开来。10年来,他进学校、进部队、进社区,举办古琴非遗传习班,其中“中华优秀传统礼乐文化进校园”项目被评为“全国优秀国学教育项目”。

融媒·画像

  刘强和他的“汶水琴社”

  重现雅士抚琴画面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也是最具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乐器。”

  大学毕业后,刘强一直潜心研究古琴文化,他发现在古籍记载中,几千年来,古琴一直是中国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抒发情志的工具,是君子品格的象征。中国博大精深的古琴文化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但事实上,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这依然属于一个极其小众的爱好。

  当初刘强辗转周边地市,只找到了零星几个古琴爱好者,古琴老师更是寥寥无几。为此,他来到北京、天津,终于能够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古琴弹奏。多年的学习,使他终于成了一名技法娴熟的弹奏者。“书斋雅室是古代文人读书挥毫、修身养性的一方天地。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古书古画中描绘出的场景,在幽静的雅室内,一人独坐,借着月光抚琴,那种境界令人向往。”刘强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变化,兴趣五花八门,古时抚琴的雅趣似乎已被时光冲淡,我们只能从古诗文的记载中去慢慢体会了。但抚琴给心灵带来的那份宁静,是很多兴趣所不能替代的。

  “有的时候忙了一整天,抽半个小时弹奏一曲,感觉身心都会很放松,也不会再有焦虑感。”去年中秋节,一群古琴爱好者汇聚在汶水琴社,坐在小院里,借着月光抚琴,体味古人的雅趣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融媒·画像

  刘强收藏的一本国学诵读教材《小学弦歌》。

  穿越三千年的魅力

  刘强的“汶水琴社”,成员从当初的不到十人,发展到如今的近百人。至今,授课所用的琴谱都是他当初一张张手写的,教材也是根据古籍记载自己整理的。他还根据中国传统节令举办一些古琴雅集活动,让古琴文化离生活越来越近,大家对中国礼乐文化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刘强多年来所收集的古琴曲谱、古籍和老物件,如今都被摆进了小院的展示厅里,经过精心布置,俨然是一座小型的“古琴博物馆”。

  刘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蕴藏在角角落落,就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唤醒、去传承、去保护。比如这座小院,在一般人的眼里,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破旧小院,但是这种前出檐、后出厦的小四合院,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民居,在城市中已寥寥无几,也是需要好好保护的传统建筑。

  2019年春节期间,法国巴黎的一场中国古琴音乐会门票一经发售就被抢购一空,接下来的三场古琴讲座也座无虚席。事实证明,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琴音乐,放在现代同样极具魅力。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刘强说,他要将自己的所学与时代相结合,全身心地投入到古琴艺术的研究和活化中去。

作者: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 王飞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