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十年砥砺启新程 加快建设高质量北部中心城区

2022-09-16 07:11:20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张群 通讯员门波 周志昊

责任编辑:颜甲
济阳十年砥砺启新程 加快建设高质量北部中心城区

  十年光阴荏苒,十年春华秋实。

  9月15日,济南市委、市政府“勇当排头兵 建设强省会”喜迎二十大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济阳专场举行。

  济阳区委书记秦蕾以“抢抓战略机遇 勇担北起使命 加快建设高质量北部中心城区”为主题,全面介绍了十年来济阳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山东“强省会”战略、济南“北起”战略等机遇,勇担“北起”使命,实现跨越赶超,全面开启建设高质量北部中心城区新征程的奋斗历程。

  展开十年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济阳画卷,每个节点都让人印象深刻,从“撤县设区”到“撤县建区”,再到实现由“边远郊县”向“中心城区”的转型,全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产业质态持续向好、城乡建设齐头并进、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跑出了加速度。

  ●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工业是济阳的根基,更是济阳区委、区政府持之以恒抓紧抓牢的“强区之本”。济阳区始终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积极倡导“项目为王”理念,狠抓双招双引,建链强链补链,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十年间,济阳工业主导作用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0家,高新技术企业十年翻了12倍,食品饮料被评为省级特色优势食品产业集群,液压升降平台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多元支撑的现代化工业生产格局加快形成。济北开发区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评价前20%,对台经贸合作取得重大突破,国家级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区落户于此。

  翻开十年发展成绩单,济阳经济发展“含金量”十足: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2.9%增长为36.5%;截至2021年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23.8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82亿元,三产比例调整为17.1:46.4:36.5;今年1-7月份,济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市第1,工业投资增速全市第1,工业技改投资增速全市第2……争先进位的亮眼数据,并非仅仅是数字上的增加,更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见证。

  当前,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山东“强省会”战略加快实施,济南“北起”战略破题起势,一大批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密集建设,“三桥一隧”基本建成,有轨电车、济滨高铁加速布局,“三隧一桥”、绕城“大北环”纷纷破土动工,为济阳下一步加快城市更新,强化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区。年内实施工业技改项目30个以上,引进市外投资不少于160亿元,进一步做大做强济北经济开发区、国家级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区、中国(济南)特医食品城,推动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尽快突破百亿级,真正撑起济阳发展的“四梁八柱”。

  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加快推进有轨电车、黄河大道北延、黄河堤顶道路拓宽改造,统筹实施“老城、滨河、高铁新城、回河”四大功能片区开发,全力做好“规、拆、建、管、营”五篇文章,推进城市精致提升,让济阳更加宜居宜商宜业宜游。

  打造黄河岸边水生态城市。加快推进水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以澄波湖、安澜湖、徒骇河、大寺河等为重点,扎实实施河道治理、河湖贯通工程,精心做好堤岸硬化美化,积极推进防洪排涝、雨污分流、黑臭水体清零,进一步擦亮水韵济阳城市名片。

  ●全面“拥抱”起步区,服务对接融入踏入快车道

  起步区是全市乃至全省发展的重中之重,各方政策、资金、资源、要素聚集于此。作为起步区的紧密协作区,优越的“头排位置”,成为济阳昂首挺进的底气。

  今年以来,济阳鲜明提出加速融入起步区发展的大格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建6大工作专班,加强招商互动,强化产业协同,促成东风李尔等6个比亚迪汽车产业配套项目落地济阳,并顺势启动国道220线城市快速路改造工程,济阳融入起步区已踏入快车道,正逐步成为全市新一轮发展的潜力所在、空间所在。

  对接起步区发展规划,济阳区研究谋划建设起步区紧密协作区,即将回河、济北、济阳三个街道211平方公里范围作为协同联动发展区,其中回河片区作为紧密协作区,全方位服务起步区建设。对济北开发区、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区的发展空间、产业定位、基础配套等精准优化,为承接起步区发展势能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

  从规划设计到交通、生态、产业升级率先突破,再到体制机制创新,两区互动更加紧密活跃,济阳全力融入起步区建设的势头越发强劲。

  近期,东风李尔等6家汽车配套企业落户济阳,便是与起步区联动招商、产业对接的成效展现。

  ●聚焦“五大振兴”,打造最具标杆意义的乡村振兴集中展示区

  金秋的济阳,稻穗压弯了腰,金黄的稻田与村庄田野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秋日田园丰收画卷。

  近年来,济阳区聚焦“五大振兴”,加快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努力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聚焦产业振兴,做强特色农业。建立农业十大产业体系,培育打造曲堤黄瓜、仁风西瓜、黄河大米、垛石番茄等享誉全国的特色产业,构建起“一镇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格局。在全国率先实现粮食作物高额保险全覆盖,“7+ 2”产业扶贫模式、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获评全国典型案例,为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提供了“济阳路径”。

  聚焦人才振兴,激发乡村活力。出台“乡村人才振兴10条”“人才新政10条”等政策措施,选聘乡村振兴工作专员356名,为乡村发展汇才聚智。

  聚焦文化振兴,夯实精神基础。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推出文明课堂、志愿服务大集等实践品牌,打造垛石安子坡、济阳葛店等乡风文明示范点。打造“黄河情稻花香”等精品示范线路,获评“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聚焦生态振兴,建设美丽乡村。高标准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累计创建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34个、清洁村庄296个,农村人居环境评估成绩位居全市前列,荣获“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聚焦组织振兴,筑牢战斗堡垒。成立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14个,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覆盖率达70%以上,村集体收入超10万元村达95%以上,全面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当前,随着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获批建设,各类政策资金加速向济阳集聚。借此契机,济阳坚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依托曲堤黄瓜、仁风西瓜、垛石西红柿等特色产业,深入实施红+绿、工+农、产+销、文+旅四大融合工程,推动济阳特色农业加快迈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新阶段。借助大型国企资金管理优势,探索实施整街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提升的新路子,统筹做好乡村人才引进、农村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着力打造全市乃至全省最具标杆意义的乡村振兴集中展示区。

  ●打造“济阳@黄河”品牌,以城市软实力赋能“北起”硬实力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灵魂,更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识。

  济阳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商周汉唐到宋元明清都在这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迹。儒学传统教化与黄河历史风骨交织交汇,孕育了济阳至善至美、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直以来,济阳区委、区政府秉持一手抓“文化高地”建设,打造城市文化“软实力”;一手抓“政策洼地”建设,打造城市发展“硬实力”的发展思路,全面助力济南北部高质量中心城区建设。

  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深入推进的今天,作为全国重要的沿黄区县,济阳区把大力践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作为全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打破天堑制约,承载省会北起,全力携河发展、拥河发展、融合发展,推动全区经济发展势头不断向好。

  聚焦黄河文化传承利用,打造“济阳@黄河”文化品牌。开展“济阳@黄河”五大行动,深度挖掘儒学精神与黄河文化内涵,赋能城市软实力发展。把“济阳@黄河”作为文化品牌,做大做响,为济南北起赋能增效。

  聚焦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促进,擦亮济阳特色文化名片。设立“闻韶奖”,激励广大文艺文化工作者挖掘、传承、利用好传统文化。成立济阳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促进会,下设7个分会,编制五年工作规划,对济阳闻韶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开展系列研究。

  聚焦传统文化创新创造,做强济北手造文化产业。成立山东济北手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实行“专业公司+展示中心+系列产品+市场运营”的一条龙运作模式。建设400多平方米的济北手造展销中心,将文化“软实力”转化成产业发展的“硬支撑”,赋能济南北起项目成长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聚焦人文环境优化提升,塑造蓬勃发展城市形象。在全市率先试点建设城市书房移动终端,把文化服务送到了居民家门口。建成济水韶音博物馆、鼓子秧歌文化展厅等镇村级文化场馆,以乡村文化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征程十年风正劲,击鼓催征再启航。济阳将认真贯彻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乘风破浪、勇毅向前,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新征程中谱写跨越发展的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本报记者张群 通讯员门波 周志昊)

作者:张群 通讯员门波 周志昊

责任编辑:颜甲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