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农村局将按照全市农业农村系统“1195”总体思路,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全力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作表率。
核心阅读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580元、建设高标准农田 525.5万亩、农业特色产业年产值逾200亿元、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92家、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达3685家、近两年连续在全省乡村振兴考核中位居前列……近年来,济南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农业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槐荫区吴家堡街道“稻田艺术画”。(本报记者崔健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对山东对济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以深化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补齐“三农”领域短板为要务,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农业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积极进展。
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1786元,到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58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54。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252.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08.8亿元,占全省比重从5.9%提高到6.8%。2021年成功举办国际粮食减损大会,近两年连续在全省乡村振兴考核中位居前列。
农业综合产能稳步提高 建设完成525.5万亩高标准农田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又是一年丰收季。放眼泉城大地,广袤农田颗粒归仓,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处处呈现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
机器声隆隆作响,大型德国进口克拉斯收割机开足马力在田间来回穿梭……位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一派丰收好景象。
“我们今年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太平街道流转了近1万亩地,科学划分为21个田块,6月组织了种植工作,现在已经到了收获期。”济南城发农业科技公司副总经理杨蕾介绍,收割现场引进了德国进口的大型设备,1小时的收割面积能达到30亩地,通过全程机械化作业,可以做到粮食减损5%左右。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认真落实“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科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285万亩,累计建设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525.5万亩。同时,着力扩大杂粮杂豆种植面积,大力推广绿色高产技术,粮食综合产能突破293万吨,连续18年丰产丰收。今年夏粮播种面积329.4万亩、总产139.7万吨、单产424.1公斤/亩,均再创新高。蔬菜是重要的民生商品。自2017年以来,我市在全省创新启动“菜篮子”直通车进社区活动,通过政府牵线搭台,企业自主运营,“菜篮子”产品保障能力不断提升。2021年,全市蔬菜(含果用瓜)总产量达到742.8万吨,肉蛋奶总产量99.9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1.4万吨。我市还成立“菜篮子”工程产销联盟,“菜篮子”直通车总数达到287辆。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必须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为此,我市聚力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建成2个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中心,在国内率先布局植物基因编辑、小麦核不育育种等生物育种平台,省市两级种质资源库入库种质资源5万余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我市重点扶持的山东鲁研农业良种有限公司,已成长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小麦种业专营企业,先后承担20余项国家、省级重大研发项目,济麦22和鲁原502两个小麦品种在山东市场占有率保持60%以上。2022年,市级财政列支5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奖励种业主体11家,扶持种业项目24项。不仅如此,我市的农机化水平目前已经步入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轨道,2021年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5%,农机装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显著提高。
章丘区三涧溪村。
现代农业产业深度融合 农业特色产业年产值逾200亿元
商河花卉是济南市乡村振兴十大农业特色产业之一。在商河县乡村绿洲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创中心智能温室,一株株红掌颜色饱满,粉红搭配,工作人员正忙着打包订单。虽然今年4月受疫情影响,北京、上海订单减少,但受一季度销售旺季及5、6月市场回暖拉动,今年上半年,企业销售额已达5000万元,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目前,商河县“花卉+”格局已形成,10多家花卉龙头企业争奇斗艳,实现错位发展。
近年来,我市聚力打造泉城农业“十朵金花”,培育形成农业特色产业核心基地超70万亩、年产值逾200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平阴玫瑰、章丘大葱入选全省农业特色产业培育计划,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产业强镇等“国字号”“省字号”平台130余个。
同时,我市推出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泉水人家”,构筑“1+10+N”的品牌农业发展体系,省级知名农业品牌达到57个;我市纳入全省三大智慧农业试验区建设,建成益农信息社4824个,实现涉农行政村全覆盖;加快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92家、农民合作示范社483家、家庭农场示范场920家、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77个;积极打造一二三产融合新业态,从无到有,建设20个“三生三美”田园综合体,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51家、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300余家。
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曹军(中)带队调研我市农业生产情况。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 33.9万黄河滩区居民圆了安居梦
2016年以来,济南市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毫不动摇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尽锐出战,攻坚克难,着力在落实增收减负、改进帮扶方式、提升脱贫质量上求得新突破、取得新实效,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2020年,济南市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1006个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21.1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2021年,我市出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若干措施,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信息共享和筛查预警机制,精准发现返贫新致贫风险,累计纳入动态监测人员552户1464人,全部给予针对性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同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脱贫攻坚期内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总体稳定,将18万余名困难群众纳入救助保障范围,“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更加稳固;持续增强脱贫区域发展后劲,累计安排衔接补助资金12.85亿元、实施扶持项目418个,扶贫专岗安置脱贫劳动力1.48万人;稳步推进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整合各类资金1.5亿元,实施乡村振兴相关项目28个,集中探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路径。济南把黄河滩区迁建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民生工程来抓,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过得好”的原则,先后建设582栋楼,外迁102个村,改造提升54个旧村台,修建33.88公里的护城堤,新建215.8公里撤退道路,圆满完成了滩区迁建任务,33.9万黄河滩区居民圆了安居梦。黄河滩真正变成了群众口中的“幸福滩”。
乡村环境面貌不断改善 创建清洁村庄3135个
道路宽阔整洁,农家庭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成行;休闲广场上,文化墙绚丽多彩,村民们围坐聊天,一派怡然自得景象……一幅充满生机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展现于眼前,这就是“省级卫生村”商河县许商街道滨河新村。滨河新村只是我市大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圆满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并顺利通过国务院检查验收;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面完成村内弱电线缆整治,共创建清洁村庄3135个,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街巷道路硬化基本实现全覆盖;统筹优化乡村规划建设,创新建立乡村规划师制度,101名规划师上岗履职,实现涉农区县全覆盖;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8%、90.8%,累计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面积139万亩,水肥一体化技术覆盖95%以上农业园区,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济南“三夏”生产现场。
农村改革活力充分迸发 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达3685家
以优异成绩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两大任务,5828个集体经济组织完成登记赋码,累计实现分红20.8亿元,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达到5227.6万元;在全省率先出台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定,深入开展集体经济倍增行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达3685家,年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全国首创农村产权交易、担保、信息“三台共建”模式,建立起兼具活跃交易与活化资本双重功能的农村要素有形市场,相关经验入选国家发改委改革典型案例……济南市农村改革活力如今已充分迸发。
走进历城区港沟街道芦南村的云台山田园综合体农业智能温室,只见温室里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蔬菜水果,上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看不见一片裸露的土地,精妙的循环产业设计,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立体无土栽培种植技术。近年来,芦南村通过推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充分发挥“党支部+合作社+企业”三位一体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建立起从组织决策到发展经营再到村民收益分配保障的整套体制机制,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股金,村民变‘股东’”的转变,一系列的改革实践使该村变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富裕村。
不仅如此,近年来,济南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农村改革试验区、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试点建设,探索出章丘区农村“一员三权”多证合一试点改革、商河县“一证保三权”、济阳区“农业大托管”等成功模式,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文/图本报记者钱堃 通讯员殷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