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新老人”成为志愿者队伍的中坚力量。
17日一大早,62岁的张明霞回到了商河老家。她拿起锄头松了松土,将米黄色的香菜籽撒进土里。绿油油的小菜园里,各式各样的农用镐头静静地躺在角落,笼子里的燕雀鸣声婉转动听……这就是张明霞置办的田园养老生活。
田园养老、旅居养老、抱团养老、智慧养老、社区养老……“60后”“新老人”正在打破传统养老模式的藩篱,拥抱新型养老模式。
何为“新老人”?20世纪60年代出生、正步入低龄老龄阶段的人群。作为受益于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代人,他们大多拥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其进入职场和社会后的人生轨迹,几乎与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同步。
退休后的生活都在旅居路上,“新老人”开启新人生;让“新老人”就近有所乐,还需整个社会提供更多新场景;养老产业亟需深耕、细分……不少市民通过12345热线发声。
“人生新起步”
张明霞的爱人苑建华是一名教师,去年刚刚退休。他称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从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学校教书,一转眼几十年过去。退休后的周一到周五,他被返聘到一家培训机构做教研主管,周末陪张明霞种菜、锄地、遛鸟。他说:“感觉自己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同样在退休后发挥余热的“新老人”张先生之前是一名事业单位中层干部。他告诉济南日报记者:“几十年的摸爬滚打,让自己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社会资源,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自己能全身心投入到打造农家小牧场的事业中。”
除了发挥余热,还有一部分退休“新老人”的新人生,是从走出家门开始——拥抱“诗和远方”的旅居养老。
记者在一次房车俱乐部聚会时认识了“60后”王新萍。她拿出一部分积蓄购置了一辆小型房车,开始在国内多个城市自驾游。自制攻略、四处约伴,退休后的计划里,有自驾西藏、新疆,以及穿越四姑娘山等规划,“还有更多梦里的地方。”
采访中,大部分退休后的“新老人”主要的活动区域依旧是家庭与社区。但层出不穷的新花样,无不彰显他们的“新”活力。
组团越野体验、创建社团、社区里的“大漂亮”!这些本应属于年轻人独有的标签,逐渐被“新老人”群体所分享。
“60后”张秀丽,泉城新秀模特队的一员。她说:“几年前,大家入队的原因多是为了锻炼身体或打发时间。如今则出于审美需要,越来越多的队员觉得,舞蹈是美的,穿上漂亮裙子再化个妆,站在舞台上表演的自己更加美。”
旅居养老、社区养老、田园养老、抱团养老、智慧养老……一批新型养老模式方兴未艾。处于活力老人阶段的“60后”,对高质量养老有了更多新想法。
“双向奔赴”
“60后”群体陆续进入退休生活,开启人生后半场。采访中,大部分受访者提到了社会与“新老人”群体的“双向奔赴”。
“60后”张红在退休后,成了市中区舜耕街道舜雅社区组建的新业态就业群体党组织“新向阳”党支部书记。她用自己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好人缘”为辖区的老年人办了一件又一件暖心事儿。
市中区舜函社区居民刘代云,退休后成为社区志愿者,在社区的帮助下成立“老屋巡逻队”,守护老街坊的安全出行;
“新老人”许吉伟在核酸检测执勤点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来得早、走得晚,因为一副热心肠深得人心;
历城区洪家楼的党员“老赫”从机关单位退休后,加入小区“老嫂子”治理小分队,成为辖区家喻户晓的调解员……退而不休献余热,“新老人”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位“新老人”受访者说:“退休后还能在社区工作中发挥价值,让我每天的生活丰富多彩。带动退休老人参与社会治理,能让老年人重新找到人生乐趣和生活热情。”她强调,“新老人”的晚年生活需要社会各界“给机会”,才能促成一场“双向奔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部分街道和社区积极推进资源整合,把空闲的场地用起来,调动老年人积极性。“社区重视我们,老年人在参与社区大事小情基础上,还能‘活到老、学到老’。”市中区七里山街道海珀社区京剧小课堂的“新老人”赵茂东说。
“在加大投入,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的同时,也可以依托社区党群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现有资源对老年人就近施教,或引导社会力量加入办学,鼓励‘新老人’自发组织办学。”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志宝建议,鼓励县乡机构对退休干部实行荣誉聘任制度。对返乡后贡献较大的退休干部,可将农村闲置的村委会房屋、办公设备利用起来,为他们提供干事创业、发挥余热的场所。
参与社会治理、让学习方式不仅限于老年大学、助力“新老人”融入数字化社会……“虽然退休了,但内心不服老,我们依旧保持对新事物的关注和探索,希望各界社会组织能给予更多机会。”采访中,一些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优势和商务、行政管理背景的“新老人”建议,这场“双向奔赴”的内容还应更丰富。
文娱活动中的“新老人”,乐在其中。
延伸老龄产业链
如何对“新老人”的养老需求、人才红利再挖潜,启迪多元化新型养老方式,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新课题。
“除了传统的衣、食、住、行等,市场还应更新消费理念。”王志宝认为,要衍生出一些“60后”工作室、“新老人”文娱课堂、基层社团、花样健身、“驴友”俱乐部、智慧服务等属于“诗和远方”的新消费,“涵盖了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产业链很长。”
“开发一些小区能人调解室、好家风推荐官、‘60后’适老化应用、‘新老人’新潮运动、在线‘嗨学’等新业态,不乏有力探索。”槐荫区某养老机构负责人戴新表示,“新老人”群体陆续入场,政府、企业和社会应当提前研判、回应关切、满足需求。通过分析这部分人群的具体需求,深耕、细分养老产业,达到有效供给、精准服务。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完善就业、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离退休干部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组织引导他们通过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传承优良家风、关心教育青少年,开展法治宣传、化解矛盾纠纷、参与社区建设等方式传播正能量。(文/图本报记者孙慧娟)
“视”界观:用人工智能赋能晚年
“新老人”唐秋燕曾是一名医务工作者,退休后跟着儿子从深圳“漂”到济南。她说,作为一名“老漂族”,能深刻体会空巢和独居老人、危重症老人的心理需求。很多时候,老人之间有着更高频的情感共鸣。她呼吁,在医院、养老机构、社区设置特定的关怀场所,类似于医学上的安宁疗护。在模式创新基础上,加上新技术赋能。建议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实现“虚拟养老中心”的在线派单,让“老漂族”、空巢或疾病缠身的老人也能有一个金色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