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我们家这十年|一位“钢三代”在新旧动能转换大潮中的个体蝶变:从高炉皮带工到科创园区运营者

2022-10-20 04:31:53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黄敏

责任编辑:徐逸豪
非凡十年·我们家这十年|一位“钢三代”在新旧动能转换大潮中的个体蝶变:从高炉皮带工到科创园区运营者

李宏伟与他的全家福

  时代发展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非凡十年中,经济发展持续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如火如荼,在时代大潮中,变化的不仅仅是国家的实力、城市的面貌、经济的肌理,还有一个个在时代洪流中奋斗着的个体。

  从小在济钢厂区长大的李宏伟,34岁之前怎么也没有想到,爷爷与父母工作了一辈子的济钢,到了他这一代,有一天会走上无钢之路。

  企业的绝处逢生、凤凰涅槃之下,个体也在奋斗中持续前行。

  对于“钢三代”李宏伟而言,这十年,是家国巨变的十年,更是个人命运巨变的十年。

非凡十年·我们家这十年|一位“钢三代”在新旧动能转换大潮中的个体蝶变:从高炉皮带工到科创园区运营者

李宏伟曾经工作过的济钢老厂区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王汗冰 摄

  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到西装革履

  10月17日8:30,在济钢创智谷办公楼前,一身灰色西装的李宏伟正在通过电话与同事沟通工作。每个周一,都是他们最为忙碌的一天。

  等待的间隙,新黄河记者从创智谷办公楼前往东望去,已经关停的原济钢3200立方米高炉映入眼帘。挂断电话,李宏伟指着远处的高炉说:“2009年,济钢新上了这个3200立方米高炉,面向社会招工,当时我就是为服务这个高炉进入的济钢。”

  看着高炉,李宏伟的思绪不禁回到了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

  2009年,在济钢运输部工作了30多年的李宏伟的父亲退休。大学毕业在外工作了4年的李宏伟,“子承父业”,顺利考入济钢,成为一名高炉皮带工,在距离3200立方米高炉数百米远、高38米的高炉料槽上为高炉运送烧结矿、球团和焦炭。

  这个工种并非简单地操作电脑确保高炉不断料,还需处理倾洒的燃料,可以说是一份体力活儿。每天穿着干净工作服上班,下班时衣服已经脏了。

  “工作环境比较脏,可以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虽然工作很累,但我从小在这片土地长大,对这里充满了感情。爷爷和父母也都曾是济钢员工,都希望我也能在济钢工作,回到这片土壤我感觉很踏实。”李宏伟说。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7年。2016年,李宏伟竞聘到原济钢炼铁厂党政办公室,成为一名专职宣传员。当时的济钢炼铁厂鼎盛时人员达到5000多人。

  令李宏伟和所有济钢员工没有料到的是,2017年,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国家去产能政策、促进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济钢钢铁主业关停。当年,59岁的济钢从6月29日到7月31日,33天安全关停650万吨产能、平稳分流近2万名职工,创造了国内钢铁行业关停规模最大、安置人数最多、安置期最短的纪录。

  当济钢员工将一个个设备断电关停时,李宏伟则用手中的相机,跟拍了所有的环节,将这一历史时刻记录了下来。他一直拍到凌晨1点左右,直至所有流程结束。

  直到如今,走进已经变身公园的老厂区,李宏伟仍会触景生情:“我眼里浮现的依然是往日火热的生产场景。”

  10月17日,当走到3200立方米高炉下时,李宏伟抬头看着高炉说:“主业关停时,这座高炉才生产了6个年头,正是生产的黄金时间,但在历史大势面前,不得不关停,我们也不得不作出改变。”

  事实证明,在波谷让改变发生,那么,下一个波峰不会远。

非凡十年·我们家这十年|一位“钢三代”在新旧动能转换大潮中的个体蝶变:从高炉皮带工到科创园区运营者

高炉皮带工时期的李宏伟为减速机测温 受访者供图

  “摸石头过河”成长为科创园区运营者

  钢铁主业关停后,济钢40岁以下的青年职工达6000多人,李宏伟就是其中一员。当时,济钢成立“创智谷”用来做“双创”,同时接纳原有职工的创业项目。李宏伟和20名同事应聘到济钢创智谷科技服务分公司,从事创业项目孵化。

  不过,当时很火的“孵化器”“众创空间”,对于从钢铁生产线转型而来的李宏伟和同事而言,完全是个陌生领域,可谓一头雾水。“难就难在,到底这个事怎么干?我们该如何帮助创业者?没有经验可循。”李宏伟告诉新黄河记者,对此,他们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广结缘的方式去破题。

  “我们去了很多地方学习,先后前往杭钢集团、中国宝武集团等企业取经,到省内外十余个园区、基地进行交流学习。”李宏伟说,通过反复交流学习,他们确定了创智谷成为“济钢转型发展的动力源”“区域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赋能中心”的目标。

  与此同时,他们邀请双创大赛的导师到创智谷讲课,通过学习了解双创园区到底做哪些工作、中国双创水平如何、创智谷要瞄准什么方向努力等。

  就这样,一边摸索一边干。5年间,在政府与企业的“双向奔赴”中,李宏伟与同事将创智谷的服务面积从最初的2000平方米拓展到一栋楼;2020年,他们将济钢3个老园区打通兴建了占地70亩的“工北21号”科创综合体园区。空间的不断拓展,恰恰是良好发展态势的体现。

  对于这5年间创智谷的进步,李宏伟记得清清楚楚。截至目前,创智谷对接的项目已达800余家,入孵企业从最初的11个增长至2018年底的56家、2019年的98家、2020年的146家,直到目前的170多家,其中,济钢职工创业项目已达55个。这些入孵企业目前年产值已达5亿元,带动社会就业500余人。

  谈到这些,李宏伟脸上洋溢着笑容。“如今的‘工北21号’科创综合体园区,已成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现场教学点,蹚出了一条国企转型发展之路,打造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科创驱动的‘产城融合’的样板园区,这让我们引以为傲。在周边环境提升之际,焕然一新的科创园与周边环境更相宜,我们在与这个时代共进步。”李宏伟说。

  如今,历经5年转型发展的济钢,重回中国企业500强。作为济钢职工,李宏伟的个人成长与济钢的发展可谓同频共振。他已从最初的高炉皮带工,成长为济钢四新产业发展(山东)有限公司党群管理部主任。

  李宏伟说:“当我还是一名皮带工时,我曾幻想,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一名管理者。这几年企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给了我更多成长机会,我曾经的梦想已经成真。”回看5年新旧动能转换历程,“这段时间真的很难,一路打拼,有哭有笑有成长。”

  沿承父辈的足迹持续奋斗

  李宏伟至今记得,当成为创智谷员工后,第一次穿上单位发的西装,他的妻子笑着说:“不错嘛,你也扮上了。”

  工装变化的背后,是职业路线的变化,是企业发展方式之变。在这些变化之下,李宏伟的家庭也在悄然变化。

  “在济钢工作的10多年间,我娶妻生子,家庭美满幸福,父母都是济钢的退休职工,能够享受良好的医疗保障。孩子像我小时候一样,在济钢周边接受良好教育。我家也从最初4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搬到了现在130多平方米的大居室。”李宏伟说,10多年间,济钢周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济钢原厂区关停后,现在变成了森林公园,闲暇之余成为他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更加宜居。

  “济钢炉火虽熄,但是我们心火不灭,能够沿承父辈的足迹,持续奋斗,家庭兴旺,支撑企业发展,是我这代济钢人最朴素的想法。”李宏伟说。

作者:黄敏

责任编辑:徐逸豪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