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繁體中文
找别扭

“北跨”10年天桥发展步履较缓 战略向北人向南

http://www.e23.cn2012-02-16济南时报

    摘  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推进实力济南、魅力济南、宜居济南建设……“十二五”期间,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摆在济南面前。

“北跨”10年天桥发展步履较缓 战略向北人向南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推进实力济南、魅力济南、宜居济南建设……“十二五”期间,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摆在济南面前。

  “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优”,省会城市济南的建设将以“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展开,早在2003年,济南“北跨”的发展战略已提出。

  近10年时光荏苒,“东拓”、“西进”、“南控”、“中优”均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进展,但“北跨”仍是短板,“十二五”期间“北跨”如何破题,才不至落于整体战略之外。

  连日来,记者走访各方,汇集灼见,以期助推泉城经济社会发展。从2月16日起,本报陆续推出聚焦“天桥再造”系列报道,关注天桥区经济社会发展。

  “北跨”之惑:战略向北人向南

  2012年2月5日下午,义合北街车水马龙,喧闹之下,路边的济南国棉四厂更显寂寥,偌大的工厂里空无一人。只有那尊“纺织女神”雕像还立在厂区中心,夕阳洒落在她的脸上,让她的微笑看起来有些落寞。

  2008年,国棉四厂破产之后,工人们都离开了这里。但他们没有走远,大多聚集在工厂周围摆摊为生。周茂祥就是其中一人,他在国棉四厂干了30年,失业后在工厂大门外摆了个修车摊。直到现在,周茂祥还想不明白,辉煌一时的国棉四厂怎么说破产就破产了?

  有这种疑问的不只周茂祥一人。作为昔日的老工业基地,经历了辉煌和阵痛,也带给我们诸多思考,作为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如何有效改善城市环境?

  把“北跨发展”作为战略发展目标,这是一个重大机遇,但在把握这个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得思考:“北跨”已提出10年,为何还没有实质性进展,甚至出现“战略向北人向南”的怪象?

  老工业基地的辉煌,现在已消失殆尽

  2月4日中午,标山北路济南国棉一厂传达室,门卫老李望着窗户外的厂房发呆,其中几排房子已经租给了个体户卖家具。54岁的老李已经在国棉一厂当了20多年门卫,他还记得厂里效益最好的那几年,他每天都神态威严地看着从工厂大门出入的行人,陌生人一律登记。但是,如今他已经习惯了被来往的行人漠视,当年威风的“大国营”,现在看起来更像一个集市……

  老李想得出了神,都没发现火炉上的水壶已经“突突”冒着蒸汽。这时,不知从哪里传进来一段歌词:“山也还是那座山哟,梁也还是那道梁……”这首《篱笆墙的影子》让老李想起了上世纪90年代,那时,国棉一厂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工人陆续下岗,现在厂里实际上班的只有1000多人,而国棉一厂最辉煌时有工人8500多人。

  从传达室里那排大铁柜的质地上,还能感受到曾经属于国棉一厂的气势。老李告诉记者,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国棉一厂就已存在,产品远销国外,供不应求。而现在,厂里只剩几个车间还在接小额订单,效益已大不如前。想着想着,老李就有些伤感了,他踩灭脚下的烟头,叹了一口气,“过去的事不要再提了……”

  其实,有这种痛楚的不只是老李和周茂祥,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整个天桥都在经受阵痛。在这个过程中,天桥区内的济南自行车厂、济南毛巾厂、济南箱包厂等数十家知名企业相继衰落、倒闭,老工业基地的光芒越来越黯淡。

  对此,天桥区发改委一位负责人表示:“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天桥区首先受到冲击,现在,天桥区的工业发展已经退到了谷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振兴工业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北跨”提了近10年,至今概念成分多

  天桥区总面积252平方公里,农耕地主要集中在黄河北部的大桥镇和桑梓镇,这两个乡镇的土地面积,就达到了187平方公里。

  2月1日,记者在黄河北地区看到,这里多是平原沃野。大桥镇党委书记王法清也告诉记者:“这里土壤肥力高,浇水便利,庄稼产量很高,再加上离市区很近,如果发展生态农业和都市农业,应该比南部山区有优势。”

但是,记者调查发现,现代农业在黄河北地区相对较少,该地区仍以传统农业为主。2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作者:汤启卫 刘有杰 孙华   网络编辑:曹乐平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