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优势好发展
作为市级贫困村,董家村有贫困户14户、30人,从“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没有任何产业”到如今“集体收入近30万元、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董家村通过土地流转与扶贫解困“联姻”的方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项目,建设高温…
【百名记者百村行】记者手记:脱贫攻坚战的“攻坚”何解?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贫困人口。…[详细]
【百名记者百村行】记者手记:这股不服输的劲儿早已刻进骨子里
在金刚纂村村史展览馆里,几份26年前的《济南日报》被珍藏在展示柜中:《90年代的新愚公》《金刚纂北岭打通啦!》《大山的儿子》……老一辈济南报业人用这些生动的稿件,记录了从1994年开始,金刚纂村民十余年间一锤一镐开山劈石,挖开了北岭山、挖出了进城路的故事。这股不服输、不怕难的劲儿,从那时起就刻进了村民的骨子里,成为村子发展的坚强“基因”。…[详细]
【百名记者百村行】记者手记:向扶贫战线上的老兵致敬!
今年50岁的房吉双是扶贫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从2014年开始到现在,担任平阴县广播电视台新闻部主任的房吉双已经离开单位6年时间,他把满腔心血倾注到三个贫困村的帮扶中,并且一个村比一个村离家远,同事们甚至都觉得他扶贫“干上瘾”了。…[详细]
【百名记者百村行】记者手记
从两户贫困户家中走出来,记者思绪万千。他们的朴实、善良深深打动了我。对受助的贫困户来说,不管是党委政府给他们盖一处新房,还是添置一件橱柜,或者是一把电水壶,他们都发自内心的感激。因为他们觉得,在他们最无助的时候,家庭遭遇变故的时候,不让一户贫困群众掉队的党的扶贫政策惦记着他们。…[详细]
【百名记者百村行】记者手记:英雄的土地迸发新生机
采访中,第一书记李启平多次谈到康井孟村的红色历史,希望将康井孟村打造成为红色教育基地,一方面教育人们不忘历史,感恩革命先辈。另一方面,希望借力红色基地建立山村和外面世界的沟通,发掘康井孟村山清水秀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石头民居特色,带动当地旅游休闲产业。…[详细]
英雄的土地迸发新生机
采访中,第一书记李启平多次谈到康井孟村的红色历史,希望将康井孟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一方面教育人们不忘历史,感恩革命先辈,另一方面,希望借力红色基地建立山村和外面世界的沟通,发掘康井孟山清水秀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石头民居特色,带动当地旅游休闲产业。…[详细]
角色转换彰显为民担当
民生无小事。驻雪野街道王老村“第一书记”马艺璇,面对疫情影响给农村带来的卖难买难问题,亲力亲为甘当人民群众的“快递小哥”,把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小事”做得顺人心合民意,赢得了父老乡亲们的交口称赞。…[详细]
用好脱贫“金钥匙”打开振兴新大门
“一勤天下无难事。”“现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这么多,只要踏实肯干,没有摆脱不了的贫困。”这是采访路上,听过最多的话语。2019年,桑皮赵村已经全部实现脱贫,走出贫困的人们心里充满浓浓的幸福感。…[详细]
贫困村的飞速转型
初到柏树崖村时,最为惊叹的是贫困村的飞速转型。与印象中的贫困村不同,这里不仅有村中自产的多类酵素产品,还开展了线上直播卖货;这里不仅有欧式建筑的别墅民宿,还利用村中主要经营花椒的优势建立了特有的“椒房”民宿,深受游客欢迎;而后山那一片片茂盛生长的金银花、麦冬、黄芪等药材,则与村民们的收入息息相关。无怪乎谈起这些年村子中的改变,村民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详细]
这种扶贫模式是真正可持续的
“村里有了产业,发展才有底子”。这几乎是每个扶贫干部的共识,但黄鹿泉村不仅有产业,而且还不止一个。智慧大棚农业、特色林果种植、民俗旅游特色产业………[详细]
柳埠街道长峪村记者手记
初次来到南部山区柳埠街道长峪村,很难看出这个山清水秀、泉水奔流的村子曾经是个省级贫困村。村中年轻人多在外打工,而人口老龄化是村子面临的巨大问题。张涛作为现在村中的第一书记,在村子的健康、卫生水平方面花费了较多心血,完善了基础医疗设施,解决了村民看病难问题。在经济发展方面,张涛也综合考虑了村中的资源及地势优势,绘制出了艾草种植加工业和山水旅游民宿的发展蓝图。相信随着大家的共同努力,村子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