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回顾
光阴荏苒,转眼间给《济南日报》写稿已半个世纪有余。回忆往事,心潮澎湃,感慨颇多。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多灾多难的祖国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年轻的我响应国家号召,丢下铁饭碗,从大城市大机关回乡支农,成为济南南部山区一社员。
我喜欢文学,在职时,利用业余时间读过一些古今中外名著,也喜欢看报刊上的文艺作品。回乡后,先在劳动中熟悉了一下农村生活,从第二年起,也就是1963年,便拿起笔试着写农村题材的作品。起初往山东电台和《农村大众》投稿。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济南晚报》(《济南日报》前身)文艺副刊,很是喜欢,从1965年初,我便向晚报副刊投稿。
是我运气好,遇上了主编晚报副刊的任远老师和编辑汤和生老师。使我感动的是,他(她)们那么平易近人,一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一点不小看我这个山里的农民。汤和生老师和我拉呱谈心,她告诉我,她是青州人,12岁当童工,16岁跑到江苏参加新四军当卫生兵,转业后当过人事干部,做过新闻工作,1964年调到《济南晚报》。她拿出体检照片给我看,半个肺部都烂掉了,她依然努力学习,拼命工作;任远老师细心地询问我农村情况和个人的生活情况,认为我在贫困山区当社员,能给报纸副刊写稿很难得,鼓励我克服困难,坚持写下去,还给我报社食堂的餐票。
在两位老师的鼓励下,我鼓起勇气,克服困难,白天劳动,夜晚在油灯下看书写作。农村有丰富的生活,提供了创作素材,晚报副刊有这么好的编辑老师,提供了发表园地。我像一棵青苗,在雨露滋润下茁壮成长。当年在晚报副刊发表了小说、散文、诗歌10篇(首),受到读者和编辑的好评。
第二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文艺刊物和报纸文艺副刊取消。任远老师成了执行文艺“黑线”的“黑干将”,遭批斗,蹲牛棚。后来举家下放到平阴农村劳动。这时候我调到公社新成立的文化站主持工作,组织了文艺宣传队,编排演唱节目,创作了不少戏曲作品,大都在济南《工农兵演唱》发表。
“文革”后期,任远老师返回济南,重新主持《济南日报》文艺副刊。我又成了他的作者。这时候,我写了农村战天斗地、治山治水的报告文学《遮护岭上新愚公》、《女石匠》;写了宣传大办沼气的散文《探亲记》;写了怀念毛主席的诗《幸福槐下想亲人》等,都在《济南日报》副刊发表,少数发表在其他版面。
后来任远老师调到市文联、汤和生老师退休了,我继续给《济南日报》副刊写稿,并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积极作者)。在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时,我写了介绍济南地区唯一的一个军区级“抗日模范村”——历城南高而村的抗战事迹,题目是《英雄的村庄》;在纪念济南解放50周年时,我写了《发布攻城命令的茅屋》,详细介绍了济南战役山东兵团指挥所纪念遗址;在纪念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53周年时,我写了回忆文章《邂逅雷锋》;为了宣传济南的文化古街,发展旅游事业,今年5月,我写了散文《家住宽厚里》。这些都在《济南日报》趵突副刊发表。
由于在《济南日报》副刊得到培养锻炼,写作能力不断提高,我至今在全国80多家报刊及出版社发表作品,30余次获全国及省市各种奖项,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山东作家协会会员、历城区作协顾问等。现已出版了8本个人专著,有160多篇作品被各地出版社选编在40多本书里。作为一名业余作者,虽不成大器,我已尽最大努力了。
值班主任: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