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3月24日讯 近日,市政府印发了《2025泉城消费提升行动方案》,聚焦消费升级、场景创新、环境优化和民生改善,在商务、教育、民政、文旅、体育等领域推出一批标志性促消费主题活动,2025年,全市消费市场平稳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达到3%以上。文旅消费持续扩大,旅游综合收入力争达到1370亿元。市场主体蓬勃发展,新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单位2000家以上。
举办系列促消费活动500场以上
商品消费提升行动,围绕推动商品消费升级,通过加力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促消费活动、积极谋划招引优质商贸项目,推动优供给与扩需求互促共进,形成供需良性循环。其中,抓好汽车、家电、家装、电动自行车等换新政策实施工作,将净水器、洗碗机、电饭煲、微波炉4类家电产品新纳入以旧换新范围。策划“泉城购” 2025济南消费季,打造531乐购月、101惠享季、2025济南电商季等标志性品牌活动,全年举办系列促消费活动500场以上,做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周周有场景。全年统筹1亿元以上市级财政资金用于发放汽车、手机、住房等领域消费券,支持各区县发放消费券。
服务消费提质行动,围绕餐饮住宿和养老育幼,做好活动打造、品牌培育、龙头招引等工作,全面激发服务消费潜力,推动服务消费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其中,举办中国鲁菜美食文化节、“海味万千·泉城领鲜”济南海鲜节,新培育中国绿色饭店、国家钻级酒家5-10家。推进养老服务企业连锁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新引进2—3家国内外养老服务企业建设运营高端养老项目。培育省级诚信家政星级服务机构不少于10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嵌入式托育、用人单位办托、幼儿园托班等普惠托育机构建设,全年建成普惠托育机构300所,每千人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5个。
文旅体展消费融合行动,围绕演艺经济、体育赛事、展会活动等领域,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和消费活力。其中,全年举办文旅促消费活动不少于300场,引进大型演唱会不少于20场次。举办ONE冠军赛、国际马联场地障碍赛、济南国际网球公开赛、中国高尔夫球巡回赛济南公开赛等31项国际、国家级赛事。完善电竞基础配套设施,加大电竞赛事和电竞企业培育力度,争取“王者荣耀职业联赛”“DOTA2国际邀请赛”等国际性赛事和“无畏契约CN赛区”等全国性电竞大型赛事落地。支持冰雪场地设施扩容升级,推进章丘区国家级冰壶运动示范训练基地建设。做优做强齐鲁车展、老字号博览会、家博会、茶博会等自主品牌展会,全年举办展会活动135场以上,其中消费型展会活动40场以上。
加大住房公积金购房支持力度
住房消费促进行动,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健全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优化住房供给结构,推动高品质住房建设,满足居民多样化居住需求。其中,全年建设(筹集)500套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加大住房公积金购房支持力度,对购买现房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最高贷款额度可提高10%以上。
新型消费培育行动,围绕首发经济、数智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4个领域,鼓励创新商业模式,培育消费新热点,推动消费市场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其中,聚焦网红IP、新式餐饮、运动健身、潮牌潮品、二次元等细分领域和冰雪经济、宠物经济、谷子经济、银发经济等新兴领域,招引100家以上国内外知名商业品牌首店、旗舰店。深入实施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数字养殖、数字种业等9项重点提升工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分拣中心建设,全年新建各类再生资源回收网点40个。推广绿色建筑,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实现绿色建筑100%全覆盖。推进医养健康规模化发展,打造1个三级医疗机构、5个二级医疗机构、10个基层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安宁疗护服务样板。
农村消费挖潜行动,通过充分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和优质产品,发展乡村文旅、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推动城乡消费双向流动,促进资源互通、市场共享,形成城乡消费良性互动的新格局,助力乡村振兴和消费升级。其中,开展“黄河大集”、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等系列活动,举办乡村好时节、中国名优锦鲤大赛等10场以上农业节庆赛事和主题活动。引导市农业产业协会“大联盟”组建鲜食玉米、黄河鲤鱼等10个特色产业产销“小联盟”,发展协会会员1300家以上。打造济南农特产馆体系,开设1个市域、10个县域和第一书记特产馆,入驻农特产品500款以上。实施电商助农促销行动,全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95亿元以上、增长8%左右。
力争打造5个保税展示中心
国际消费拓展行动,用好用足240小时外国人过境免签政策,充分发挥机场口岸、综合保税区等功能优势,推出具有文化特色和吸引力的精品入境游线路,打造国际旅游消费目的地,吸引更多消费回流。其中,完善落实240小时外国人过境免签政策的工作措施,在消费支付、交通服务、“类海外”环境等方面为外籍旅客提供便利。发挥综保区保税功能,加大高档美妆、母婴、保健品、酒水、箱包服饰等日用消费品进口力度,推动跨境电商1210“保税进口+新零售”消费新业态落地,力争全年打造5个保税展示中心。
消费场景打造行动,加快城乡商业提质升级,支持文物旅游、非遗体验、低空经济等新兴消费领域协同发展,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品质化需求。其中,全面提升步行街、夜间经济聚集区、智慧商圈建设水平,培育打造特色商业街区1—2条,建设改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30处以上。支持文物旅游、非遗体验等协同带动消费升级,组织营业性演出不少于1000场次。在星级酒店、旅游景区、演艺经济、动漫及其IP产业链等方面营造更多消费空间。探索开发“沿黄飞”“雪野湖-泰山-玫瑰湖”等低空旅游航线。
消费环境优化行动,统筹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围绕消费产品供给提质、消费环境秩序优化等领域,着力破除消费者反映突出的痛点难点问题,全面建设诚信、公平、便捷、安全的消费环境。其中,积极培育推荐认定一批“山东手造·优选100”产品,推动104个市级以上“老字号”传承创新,新认定20个市级“老字号”,打造一批服务消费“新字号”。培育放心商店、放心市场、放心网店等单位1000家,新发展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单位1500家。围绕我市13条标志性产业链、34条重点产业链,开展精准供需对接活动400场次以上。推动新能源乘用车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鼓励支持燃油乘用车企转型升级引入新能源优势车型,力争新能源汽车产量达50万辆以上。
消费信心提振行动,强化消费领域和商贸行业的就业支持,通过优化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其中,开展500场招聘活动,建设15分钟就业服务圈,统筹用好城乡公益性岗位,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5万人次。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居民基础养老金、工伤保险定期待遇和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落实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积极参与“社会保障卡 惠享山东行”活动。健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机制,促进和引导进城农民工在常住地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